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毛泽东、邓小平的“足迹”,践行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的前进历程。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追寻毛泽东的“足迹”:
(1)根据下面的示例,写出图7、图8所对应的历史时期:
示倒:图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图7——;图8 。
(2)根据上列相关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示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3)图9记录了什么重大事件?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追寻邓小平的“足迹”:
(4)分析图10,邓小平是在什么背景下讲这番话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5)分析图11,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6)分析图12,邓小平的这一论述阐明了什么问题?对党的决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资产阶级提倡的自由民主完成了从思想层面到法律层面以及政治实践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约翰·洛克 |
(1)洛克是17世纪英国思想家。他认为立法者与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17世纪,面对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英国资产阶级采取了哪些斗争方式来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如此频繁更换宪法实属罕见。……但它们大都接受大革命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反映和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很多宪法还将《宣言》作为序言或确认《宣言》的基本内容。——摘自《外国法制史》 |
(2)资料所说的《宣言》,系指哪部历史文献?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法国“很多宪法还将《宣言》作为序言或确认《宣言》的基本内容”,意图何在?
共和政体的定义应当是:“它从大部分人民那里直接、间接地得到一切权利,并由某些自愿任职的人在一定时期内或者在其忠实履行职责的期间进行管理。” ——詹姆士·麦迪逊 |
(3)麦迪逊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主要制定人。他对“共和政体”的定义可以分解为哪几个要点?(不得抄原文)这一定义在美国宪法中是否得到体现?请举2例说明。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亚洲近代化历程中接踵发生的两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868年4月6日,日本明治天皇率领群臣在皇宫紫宸殿举行宣誓。时隔30年,1898年6月11日,中国光绪皇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下面是明治君臣的“五条誓文”和光绪皇帝的“明定国是”诏书: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明定国是”诏(部分)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
“五条誓文”和“明定国是”诏书分别是在怎样的形势下颁布的?从两者宣称的主旨看,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完成下列表格:(6分)
明治维新 |
戊戌变法 |
|
改革措施(部分) |
||
政 治 |
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取消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 |
精简机构; ①鼓励上书言事; ②取消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
军事 |
实行义务兵役制,灌输 精神,建立效忠天皇的新军队。 |
裁汰旧军,建立新式军队。 |
经济 |
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大力推行“殖产兴业”。 |
改革财政,编制国际预算决算; 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
文教 |
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 ②奖励;③在京师设立。 |
(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结局大相径庭。对此,康有为和梁启超有所反思;
日本所以能骤强之故,或以为由于练兵也,由于开矿也,由于讲商务也,由于兴工业也,由于广学校也,由于联外交也。固也,然皆非其本也。其本维何?曰:开制度局,重修会典,大改律例而已。 ——康有为 |
(如果)皇上既有兵力以行其大权,则西后无能为。 ——康有为 一切权柄皆归守旧之徒,……处士(指维新派)以一身毫无凭藉,惟有引颈就戮而已。——梁启超 |
①康有为认为日本由弱变强的关键是什么?(不得抄原文)他认为的“关键”改革,在明治维新措施中有什么体现?请举例说明。
②康有为、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对五四运动(注:这里指广义上使用的“五四运动”,所涉及的时期大致是1917年到1921年。)的各种阐释和评价,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他们(自由主义者)强调五四运动促进了“以大众活语言的新文学取代文言文的旧文学”;它是一场“理性反对传统、自由反对权威、对人生及人的价值的颂扬反对对它们贬抑的运动”,是一场“由那些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并试图用现代历史批判和研究的新方法论对之加以研究的人所领导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他们)把欧洲文艺复兴看作是在中世纪旧秩序桎梏中挣扎的新生资本主义社会所要求的一场运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适应了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因而在欧洲得以复活。而在“五四”时期,中国的经济也从中世纪状况发展到资本主义状况,并提出了类似的文化上的要求。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
材料二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一个壮大了的阵营,这就是中国的-Y-A.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的阵营。而在“五四”时期,英勇地出现于运动先头的则有数十万的学生……
——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
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1941年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1)材料一中的“自由主义者”称“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试从思想背景和内容两方面比较中国和西方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归纳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观点。此处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简述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结合当时形势分析其原因。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五四时期的历史为何被后人反复解释。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材料三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四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五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
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请回答:
(3)据材料三、四,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4)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