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地地道道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三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新华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光荣革命”为什么“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模式的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怎样通过这一方式完成政治民主化历程的。(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3分)其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启示?(2分)
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两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
(2)这种新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然则革命者之言民权自立,不过因人心之所乐而因以饵之,以鼓动大众,树立徒党耳!假令革命果成,则其魁长且自为君主,而改行压制之术矣。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完全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