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
美妙的杰作”。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二“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
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美国总统威尔逊
材料三“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
该的。”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请回答
(1)结合宪法体现的原则说明1787年宪法是“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2)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为什么说“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马丁.路德.金的话?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世纪欧洲人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中最早到达新大陆的是A、B、C、
D中哪一条航线?开辟这一航线的是谁?(1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各地
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
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依据材料二,分析引起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发明成果是什么?这项发明成果首先
出现在哪一个国家?(1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是哪两个国家?(2
分)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
什么?(1分)
材料五:“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
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
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
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
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
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
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5)结合材料五和图3指出这个组织的名称并概括其宗旨。中国何时加入该组织?(1
分)该组织的成立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趋
势?
荣氏家族崛起于清末,名震于民国,重生于新中国。荣氏家族的兴盛衰荣就是中
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缩影,它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这本书(《美国十大富豪传》)荣德生读了好久,他从中知道实业
使他们致富,实业使国家强大。……两兄弟一合计,决定把钱庄资金转移到实业上面
来。……由于交战国国内实行战时经济,面粉萎缩,需求量增大,……两兄弟于是抓紧
时机,不断拓展企业规模,连年增设新厂。1913、1914、1915年福新二厂、三厂、四
厂、五厂先后筹建……荣氏的实业之舟,在面粉业的汪洋大海中再次掀起一股更大的浪
潮。
根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末荣氏兄弟投资于实业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企业得到壮大的客观条件。
材料二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
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
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
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
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20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
材料三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
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
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网》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使荣氏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人民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哪些
扶持措施
材料四 1953年,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荣毅仁等上海工商界代表
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4)根据材料四,指出到1956年底公私合营后,荣氏企业在生产资料性质上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材料五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
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
行榜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5)在新时期,荣氏企业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6~l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520 |
1600 |
1670 |
170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5.25 |
8.25 |
13.5 |
17.O |
21.O |
27.5 |
51.O |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致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
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
至l 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
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
厂三大类。
——皮日休《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由于历千年而仍其故的农工结合体因在近代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造成了不同
区域间传统农业区域和商品化农业专业化区域的同时并存。在小农经济一统天下的传统
农业区域,城乡间的联系和互动性差,乡村对城市产生的推动力小,城市对乡村产生的
拉力也弱,故而城市与乡村均发展缓慢。
——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渐北农村经济变迁》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分) 并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城
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3)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4分),根据材料四分析其特点形成
的主要原因。
(4)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启示?(2分)
材料一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和安全的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
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这以后,亚洲、
非洲或美洲,或该三角洲的任何部分……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生产或
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
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共和国,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
——引自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
材料一引自英国议会颁布的《航海条例》,其直接目的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英国的物质生存是建立在商业和工业基础之上的,英国人担当了在全世界传播文
明的伟大使命。因此他们的商业精神驱使他们遍历四海五洲,同各野蛮民族相接触,创造新
的欲望;提倡新的产业,而且是首先使他们(这些野蛮民族)放弃不法横行的生活方式,知道
尊重私有财产,接待外人友善礼貌,成为了这些为商业所必须的条件。
——引自黑格尔《历史哲学》《航海条例》
(2)材料二黑格尔评价英国的海外行动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重新评
价英国的海外行为。
材料三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则相反,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力开始作为机器的动力,其能量之大远远超过了蒸汽机,而且使用上要方便得多,
因而很快以电力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制造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的电
力工业也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
—— 中华网
(3)发电机是由谁最早研制成功的?随后,人们发明了哪些“以电为能源的产
品”?(2分,任答两个)这些产品的涌现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4)上面图片中这两种交通工具都以什么为动力?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与发展
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大量开发?
(5)材料三、材料四所反映的这生产力飞跃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在它作用下
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