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某中学进行“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堂探究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A.场景一: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人身伤害 |
B.场景二:原告,一个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个外邦人。 案由:追讨欠款 |
C.场景三:原告,一个奴隶; 被告,一个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
D.场景四:原告,一罗马帝国的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 案由:商业纠纷 |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B.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 D.形成了僵硬的体制和集中的模式 |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各国都采取了一些体现经济民族主义的措施。罗斯福新政中最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C.以工代赈扭转危局 |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
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 |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C.改变了经营方式 |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A.修筑铁路 | B.创办报刊 | C.放映电影 | D.开通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