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子 |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
C.处处志之:做标记 |
D.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表达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向往安定和平的生活的社会理想,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
B.文章以时间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层次分明,情节引人入胜。 |
C.故事以桃源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离开桃源到再寻桃源的情形,贯穿了起来。 |
D.文中并没有写渔人“具言所闻”的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节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秋天漠漠向昏黑向:
⑵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⑷至于斟酌损益损: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三 顾 臣 于 草 庐 之 中翻译下列句子。
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⑵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乙】文中画横线的诗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忧患意识是贤相圣哲所共有的,请结合两篇选文的内容分析两位作者的“忧”有什么不同之处?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老夫聊发少年狂聊:(2)会挽雕弓如满月会:
(3)先帝知臣谨慎谨慎:(4)夙夜忧叹夙:
(5)庶竭驽钝驽钝: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2)故 临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诸葛亮的理想与追求是“”,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苏轼的理想与追求是“”,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躬耕于南阳 ()
③攘除奸凶 ()④以彰其咎 ()⑤深入不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选段分别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托孤三件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往事,其目的是什么?
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版》,完成后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以”是“用”的意思,《曹刿论战》“必以分人”一句中“以”是“把”的意思,文中“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中“以”的意思是: 。
(2)《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一句中“之”是“到……去”的意思,《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一句中“之”是“这件事”的意思,文中“唐人尚未盛为之”中 “之”的意思是:。
(3)本文中“持就火炀之”和“瞬息可就”的“就”的意思分别是: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用讫再火令药熔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本文介绍活板突出了其“活”的特点:字是活的,如:“”;字印数目是活的,如:“”。在说明毕昇活板印刷的工序时,介绍了刻字、、排版、印刷等几道工序,最后还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8—10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三里之城之:(2)委而去之去:
(3)亲戚畔之畔:(4)多助之至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
(2)固国不以山谿之险翻译:文章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用文中句子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