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中国维新派的著名领袖,康有为亲自编撰了《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法国革命记》等书,并在1898年陆续送呈光绪御览。
材料二: 康有为写道:“臣读各国史,只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翁,暴骨如莽,奔走流离,散逃异国。城市为墟,而革变频仍,迄无安息,遂入洄渊,不知所极。”后来又在《法国革命史论》中写道:“吾国久废封建,自由平等已两千年,与法国十万贵族压制平民,事既不类,倡革命而言压制者已类于无病学呻矣。”
---《中国近代史料选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编撰《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彼得变政记》等书并送呈光绪帝的意图是什么?与其在材料二中阐发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康有为在材料二中引述的历史史实是否完全准确?请做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依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刘晏改革贵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制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卷,其后,达600万卷,“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对推行的盐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盐法的意义。

阅读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二

材料三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
(2)你认为材料三、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起合作来维持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它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要么是不听国联的话,要么就是根本不理它。
———伯思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联合国成立以来头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裁军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际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由于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的祸殃。
——伯思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右图漫画:联合国秘书长交接

请回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如何评价联合国的作用的?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3)从上述材料看,国联和联合国存在哪一相同的问题?分析其主要症结。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
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形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材料三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展出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材料四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上海英商“宝顺洋行”买办徐荣村携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参加了伦敦世博会,获金银大奖。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的展品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汇聚了各种各样富有中华特色的游艺戏院、一间佛殿、一间茶室、一个东方美食园。
请回答:
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分析出现材料二这一现象的原因。
依据材料一至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展品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