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ll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将采取四措施抑物价飞涨,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回答17-18题人们把我国实施“菜篮子”工程的成功经验概括为:要想填满“菜篮子”,必须搞好“菜园子”和“菜摊子”。这表明( )
| A.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 |
| B.生产与消费不可分割,二者互相决定 |
| C.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 |
| D.生产、交换、消费是经济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环节 |
会议指出,要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这主要体现了财政( )
| A.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
| B.可以通过优化支出结构,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 C.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
| D.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下列观点中,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的是()
| A.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
| B.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
| C.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
| D.感觉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 |
一夜之间,月缺月圆,月全食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古代中国民间认为月食是“蟾蜍食月”或“天狗吃月”,随着科技发展和观测工具的不断更新,人们早巳能够给出月食的科学解释了。这说明()
①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科技的发展
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发展
④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中西传统文化中对于月圆的理解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圆往往象征团圆美满;但在西方文化中月圊则意味着狼人变身,充满了恐怖气氛。中西文化对月圆的理解不同,原因可能是()
①认识对象的差异
②科技水平的差异
③主观因素的差异
④实践活动的差异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固过度依赖资源而导致经济落后的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国家发展需要自然资源,但也要避免“资源诅咒”。一个国家要摆脱“资源诅咒”,应该()
①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本全球化
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④弱化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职责和作用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资源丰富的国家陷入“资源诅咒”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资源诅咒”启示我们()
①要注重主观条件,改变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②要重视有利条件,加快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③要坚持联系观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要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亚当·斯密的这句话说明()
| A.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 |
| B.分工决定交换,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
| C.市场作用发挥越充分,越有利于分工发展 |
| D.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前,扩大内需的障碍主要是()
①国债发行力度不减,利率水平仍处于高位
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体系待完善
③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减小
④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预期支出明显增大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