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
某部历史著作写道:“毛泽东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毛泽东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在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十大关系》 |
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由上文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是
A.古为今用 | B.全盘肯定 |
C.全盘否定 | D.一分为二 |
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A.民族主义思想 | B.民权主义思想 |
C.民生主义思想 | D.实业救国思想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C.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
C.民主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
D.文学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