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A.满清政府垮台 | B.中华民国成立 | C.中国实现了近代化 | D.专制制度结束 |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这种新组织的推动下,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的是
A.西班牙 | B.荷兰 | C.法国 | D.英国 |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 B.抑商、禁海 |
C.重农抑商 | D.保护生态资源 |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 |
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 |
C.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 |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
C.《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