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短文,回答文中问题。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随着火箭发动机的轰鸣,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七号”送入太空,27日翟志刚成功实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茫茫太空。
(1)为了模拟太空中的失重状态,宇航员在地面训练时常要在水中进行。这时宇航员处于的状态是(  )
A.漂浮      B.悬浮      C.下沉      D.浮力大于重力
(2)从“神七”发回的图片中,我们看到太空是那样清澈美妙。不过,若将太空作为人的生存环境则是十分恶劣的。由于失去大气层的防护,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易遭受宇宙射线等高能粒子的辐射,还易受到太空尘埃和太空垃圾的撞击。即使极小的太空颗粒,因其速度极高,因此它也能具有极高的      能。
宇航员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有低气压、大温差等等。因此,人类进入太空一定要进行必要的防护,飞船的船体就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时,一定要穿具有多种防护功能的舱外航天服。
①太空中的温差很大,最高可达250℃以上,而最低能降到-100℃以下,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宇航员太空行走所穿的太空服(  )
A.具有调节宇航服内内能的性质                B.具有增加内能,隔热能力好的性质
C.具有降低内能,隔热能力好的性质       D.具有增加内能,热传递能力好的性质
②太空中的气压极低,宇航员如果无防护地直接进入太空,就会因血液沸腾而丧生。这是因为(  )
A.各地的沸点不同                    B.太空中的沸点高
C.太空中压强极低,导致沸点很低      D.太空中没有物质,也就没有沸点
(3)“神七”传回了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图像信息。该信息传回地球的载体是(  )
A.超声波     B.电磁波     C.光导纤维     D.次声波
(4)由于受到大气阻力的作用,飞船在进入大气层以后,速度会迅速下降。到距离地球表面约15 km时,飞船速度由超音速下降到亚音速,稳定在200 m/s左右。如果飞船以这样的速度冲向地面,飞船落到地面仅仅需要     s的时间。飞船减速首先依靠降落伞;当飞船距离地面大约1 m时,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4台反推火箭还将点火工作,利用向下喷出气流而使自身受力减速的,使返回舱速度一下子降到2 m/s以内。这是运用了力的作用是      的道理。

科目 物理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 力作用的相互性 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动能的影响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为减少碳排放,国家鼓励发展电动车。综合续航里程是电动车性能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测试综合续航里程的标准是:电动车充满电后,重复以下一套循环,将电能耗尽后实际行驶的里程就是综合续航里程。一套循环:由4个市区工况与1个市郊工况组成。市区工况是模拟在市区速度较低的情况,每1个市区工况平均时速 18 km / h ,行驶时间 200 s ;市郊工况是模拟交通畅通的情况,每1个市郊工况平均时速 64 . 8 km / h ,行驶时间 400 s

国产某型号的电动汽车有四个相同的轮胎,空载整车质量 2400 kg ,在水平地面上时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 0 . 06 m 2 ,使用的液冷恒温电池包充满电后蓄电池电能是 70 kW · h

某次测试,在市区工况行驶过程中,电动汽车平均牵引力大小是 480 N ,在市郊工况行驶过程中,电动汽车平均牵引力大小是 600 N ,测得的综合续航里程是 336 km g 10 N / kg 。求:

(1)空载时轮胎对地面的压强。

(2)本次测试中,完成1个市区工况,电动汽车牵引力做的功。

(3)本次测试中,完成一套循环,电动汽车平均消耗多少 kW · h 的电能。

甲、乙两地相距 100 km ,在甲、乙两地之间沿直线架设了两条用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均匀的输电线,投入使用前,需要对输电线进行测试。技术人员在甲地用电源、电压表和电流表接成如图所示电路进行测试,当在乙地输电线两端接入阻值为 10 Ω 的电阻时(图中未画出),电压表示数为 5 . 0 V ,电流表示数为 0 . 10 A ;保持电源电压不变,技术人员在某处将输电线线设置成短路(图中未画出),再次测试时,电流表示数为 0 . 25 A .求:

(1)甲、乙两地间每条输电线的电阻值;

(2)短路位置离甲地的距离。

如图所示,足够高的薄壁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水的质量为 1 kg ,水的深度为 10 cm 。实心圆柱体 A 质量为 400 g ,底面积为 20 c m 2 ,高度为 16 cm 。实心圆柱体 B 质量为 m 0 ( m 0 取值不确定),底面积为 50 c m 2 ,高度为 12 cm 。实心圆柱体 A B 均不吸水,已知 ρ = 1 . 0 × 10 3 kg / m 3 ,常数 g 10 N / kg

(1)求容器的底面积。

(2)若将圆柱体 A 竖直放入容器内,求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1

(3)若将圆柱体 B 竖直放入容器内,求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2 m 0 的函数关系式。

如图甲所示, A B 为不同材料制成的体积相同的实心正方体,浸没在圆柱形容器的水中,容器内部底面积是正方体下表面积的4倍。沿固定方向缓慢匀速拉动绳子,开始时刻, A 的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 大小为 F 0 F 随绳端移动距离 s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动滑轮的重力 G = 5 N g 10 N / kg 。除了连接 A B 间的绳子承受拉力有一定限度外,其它绳子都不会被拉断。滑轮与轴的摩擦、绳的质量等次要因素都忽略不计。

(1)正方体 A B 之间的绳子长度 L 是多少?

(2)正方体 A B 的密度 ρ A ρ B 分别是多少?

(3)整个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最大变化量△ p 是多少?

某科技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一只标有“ XkΩ ”的电阻 ( X 为模糊不清的一个数字),为了测出这只电阻的阻值,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首先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使用的器材有:两节新干电池、待测电阻 R X 、电压表 V ( 0 ? 3 V 0 ? 15 V 量程)、电流表 A ( 0 ? 0 . 6 A 0 ? 3 A 量程)、滑动变阻器(标有“ 50 Ω 1 A ) 、开关、导线若干。实验后发现,该方案无法测出电阻 R x 的值,其主要原因是  

(2)经讨论后他们利用原有器材并补充适当的器材,重新设计测量电阻 R x 的实验方案。小李设计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其中定值电阻 R 0 = 2 .他连接电路后,闭合 S 1 ,断开 S 2 ,想先测出电源电压,但读出电压表示数 U = 2 V ,与两节干电池能提供的电压相差很大。请教老师后才知道,电压表相当于一个能显示自身两端电压的定值电阻。则根据小李的测量数据和电源电压(取 3 V ) ,可估算出电压表自身的电阻为  

(3)小组其他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在电源电压恒定且已测出的条件下,能先测出电压表自身电阻后,再测出 R x 阻值的电路是  

(4)他们选择正确方案测出 R x 的阻值后,又有同学提出,应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在正确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下列操作,能实现多次测量 R x 阻值的是  

A .改变电源电压 B .将 R 0 换成 50 Ω 的定值电阻 C .将电压表换成“ 0 ? 0 . 6 A ”的电流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