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苦读的人,却也是极端浪漫的。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姗姗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余光中,这位诗文大家,有一天,中国亦以他的名字为荣。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感到无法理解。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的女儿姗姗与父亲朝夕相处,所以非常了解他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余光中的评价也是非常准确到位的。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是个唯美主义者,也是个在文章、生活、品德等诸多方面的完美主义者。
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余光中为什么自称为“艺术的多妻主义者”?结合文章分析。
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的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黑蝴蝶
刘国芳
那时候儿子依偎在他的怀抱里,有蝴蝶飞过来,是黑色的,很大。儿子从他的怀抱里挣脱出来,歪歪地跑着去捉。蝴蝶没捉到,倒是他跑过去把儿子捉到了。他说:“莫捉蝴蝶。”
儿子仰着头,问他:“为什么?”
“蝴蝶是人死了之后变的。”
儿子说:“人死了都变蝴蝶吗?”
他说:“都变蝴蝶。”
“爸爸以后也变蝴蝶吗?”
“莫乱说。”
儿子仍要去捉蝴蝶。他把儿子的一双手捉牢来。这儿蝴蝶蛮多,在他们头顶上翩翩起舞。儿子于是抬头转来转去,大喊:“这么多人都变了蝴蝶呀。”
他把儿子捉回了家去。
这以后他不大和儿子在一起了。他在外面交了个相好,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女孩喜欢他,天天和他在一起。有一回女孩对他说:“我们结婚吧。”
他说:“我舍不得儿子。”
女孩说:“以后我给你生就是。”
他发半晌呆,然后点了一下头。
于是就先和妻子办离婚。办了离婚再收拾东西往外走,儿子拉着他的手,问:“爸爸,你去哪?”
他扯了个谎,说:“出远门。”
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
他不好作声。
这时候有一只蝴蝶飞来了。黑色的,很大。他看见儿子盯着它,一动不动。黑蝴蝶晃来晃去飞走了。
他也走了。
以后他便见不着儿子了。他很想儿子。在他想儿子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便拍着肚皮对他说:“莫慌嘛,我帮你生。”
他想只好这样。
于是就等,等妻子肚子隆起来。可是等呀等,等呀等,妻子并没有给他生儿子,他便愈发地把儿子想得慌。
有一回他再也忍不住,便瞒着妻子去看儿子。但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很费劲打听才找到。
找到那屋时他看见一个孩子,孩子很高了,已无昔日的稚气了。他盯着他看,有些不敢认;但直觉使他相信他就是他儿子。于是他对孩子说:“你认识我吗?”
孩子摇摇头。他叫孩子认真看看他。
孩子认真看了后说:“我不认识你。”
他说:“我是你爸爸呀。”
孩子说:“你不是我爸爸。”
他说:“是你爸爸,我是你爸爸。”
孩子说:“不是,你不是我爸爸。”
他固执地说:“我就是你爸爸。”
孩子不再和他争,跑进里屋去拿了一个小木盒出来,递给他。孩子说:“我爸爸在这里。”他把小木盒打开来。
打开小木盒他眼泪流了出来。
他看见小木盒里有一只蝴蝶。
是只黑蝴蝶,很大。
(原载《现代作家》1990年第9期)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父亲要孩子“莫捉蝴蝶”“莫乱说”,乃是因为他自己已经移情别恋,有了离家别子的打算,但此时还不能说出。
B.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他不好作声,体现了此时作为父亲的他虽已下定决心离开家,但内心里还是舍不得儿子。
C.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说明父亲虽然挂念儿子,但并没有关心孩子的实际行动。
D.本文的情节单一集中,时间跨度小,而内涵丰富、韵味深远,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典型特点。

E.本文的语言多为短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像一首意蕴深厚的小诗。
当他凭直觉认出他儿子时,他儿子为什么一再说“你不是我爸爸”?
文中多处出现“黑蝴蝶”。请根据文本,说说“黑蝴蝶”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材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戴志勇
日前,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新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正在修订。在他任社长的语文出版社修订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大概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新修订的篇目调整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
这是篇幅巨大的修订。古诗文的增加,契合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目的当是通过古诗文,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其它调整的篇目不得而知,但既然王旭明先生尖锐地指出过“语文教材有一半都是不该学的东西”、“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问题”,想必该社的修订,是大幅增加了“该学”的好内容。
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是好教材?很简单,能开启学生大脑、打动学生心灵的。
价值取向再“正确”,却编写得假大空的文章;意义再深远,却味同嚼蜡的文章;主题再重大,却逻辑不能自洽,对增强学生说理能力毫无助益的文章……肯定都不是好文章。
不过,教材诚可贵,教法价更高。的确也有少数老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讲美国总统林肯的文章《鞋匠的儿子》,基本事实有误,有语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增加一篇“我接受了《纽约客》的核查”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事实核查”是怎么回事,随即活学活用对课文进行“核查”。有问题的课文,反倒成了极好的“标本”。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权威”的课文内容被当场“推翻”,学生内心能不结结实实实被冲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能不当下觉醒生长?
可惜这样的老师总是少数。当前的公立教育体系与就近入学安排,教师有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大家都有学生教,使得愿意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师总是少数。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就格外突出了。
但是不是古诗文越多越好呢?也不尽然。选择经典当然非常重要,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典太少。
当然,有的文章再经典,也不一定适合小学生。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该多读童谣、儿歌、故事等等经典儿童文学,自然延续他们在幼儿园和家庭里的生长节奏。同样是故事,更要求思考力的寓言,放在感受性更强的童话后面,也更合适。
谁说童谣里没藏有丰富的意义,故事里没包含最原生的理性呢?让美好的内容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命,岂非就是教育的真谛?这就要求,教材不仅要经典,是美文,更要契合学生的生命节奏。这些文章,要触碰到他们或幼小或青涩的心弦,使孩子们的内心发生真切的共鸣。
如果教师还是刚开学就从工具性的拼音开始教起,还是只教抽象的简体字却全盘抛弃内涵丰富的汉字源流及文化意蕴,还是只让学生总结段落大意,不求甚解地纯背诵,如何能教好语文?这不是仅仅改变教材可以做到的。
当前国学大热,如果老师不开掘和启发孩子好学乐学的精神,没有“传道”的精神维度,还是只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就会如王阳明所言:“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什么人格教育,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统统难以指望。再多的古诗文,再多的经典,再好的篇目,敌不过一个“小升初”,一根高考指挥棒。
革新教材,改进教法,都是难能可贵的努力。但基础教育的困境,不是某个环节或局部的努力所能解决。一而再再而三的减负令,也不过是把课堂的压力转移到了课外,并不能真正使学生按照生命的节奏自然成长。
中国教育的涅槃重生之路,究竟在哪里?改革教材之外,尚需更基础的制度变革。比如,设定最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完全放开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办学资格,让更多真懂和真热爱教育的人来办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让心性的实现与兴趣的扩展,而不是高考与分数,成为学习的指挥棒。
《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我们扪心自问:快乐在何处?
(选自《南方周末》)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材中增加古诗文,符合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可以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B.由于当前的公立教育体系与就近入学安排,加上教师又有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持续提升自己。
C.教育的真谛就是让美好的内容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命, 这就要求,教材要多选童谣、故事,要契合学生的生命节奏。
D.革新教材,改进教法,都是难能可贵的努力,但并不能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的难题。再多的古诗文,再多的经典,再好的篇目,敌不过一个“小升初”,一根高考指挥棒。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的消息,引发了作者对哪些问题的思考?
要让学生乐在其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申沣文:一生两个“主题词”
主题词:化学
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此后70余年时间里,申泮文从未离开过南开和自己钟爱的化学教育事业。
1996年,申泮文己80岁高龄。这一年他开始着手“干一件大事”一一“出版一部赶超国外教科书水平的教材”。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主导着全国高校一年级本科生化学教材的建设工作。然而,随着对国外高等化学教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一直行进在“错误的道路上”:国外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化学课程一般被称为“General Chemis try”,自一百多年前我国引入高等化学教育起,就将其译为“普通化学”.
“实际上,‘普通’一词并不准确!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把一级学科化学的概貌讲授给刚刚进入化学殿堂的学生,所以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申泮文认为,“这门面对一年级新生的课程,应该由那些对化学学科整体发展有着深刻把握、经验丰富的教授亲自授课。”
在申泮文的坚持和努力下,南开大学成立了“近代化学教材丛书编委会”,启动新教材的编写工作。4年之后,《近代化学导论》刚一出版,即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此同时,南开大学也正式将本科一年级化学课程“General Chemistry”定名为“化学概论”。
“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给我‘变’到电脑里去。”如今已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的车云霞,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跟随申泮文读博士时他给自己指定的“博士论文”题目。
那一年,申泮文开始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并萌发了“研制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念头。于是他率领一批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终于在2000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随即获得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套包含60多万汉字、4000多幅图片和1000多幅动画的软件,采用人机对话方式,以元素周期表为主菜单,将各种元素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进行生动的演示,显示了丰富活泼的教学内容。
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套软件自学,从而使一年级的化学课时减少一半。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此后,申泮文又把这套软件译成英文出版。
在“化软”之后,申泮文又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教学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担任中,。主任的周震教授由衷地赞叹:“实验、理论、计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动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三驾马车。”
那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先生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校园穿梭。许多人感叹,这位耄耋老人哪来这么旺盛的精力?因为他们都知道,77岁那年,申泮文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主题词:爱国
“如果在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个身份中选择,我宁愿做一名教育家。”申泮文这样说。抗战胜利后,申泮文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历经一年波折,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2005年,中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那一年,他90岁。
90岁那年,申泮文还开通了博客,成为最老的博主,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一一“申泮文教育家博客”。
“我最关.。的是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意见。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申泮文的博客中,对“石头”有所阐述,他认为的“石头”有-: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联大和张伯苓创立的南开教育体系;二是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每年新生入学,南开大学的很多院系都邀请他开办“铸我南开魂”系列校史讲座,对于这样的邀请,申泮文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他说:“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要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这两件事!”申泮文倚在病床上,捻着胡子悠悠地说,神情怡然。
(2014年08月1 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但后来他发现“普通化学”并不准确,应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
B,申泮文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之后,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C.2005年90岁的申泮文因为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D.90岁那年,申泮文开通了博客,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窑”,由此可见申泮文在开朗的同时也有一些自负。
E.申泮文认为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这里的石头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和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2)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申泮文豹《化学元素周期系>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请简要概括原因。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申泮文在化学教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4) 2005年申泮文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 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这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博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遵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 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问:“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月前。
母亲问:“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元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将他的公司挽救.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二十里。
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哆.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这1 5万块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三天。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定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问的家常.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5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选自《绽放: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最后一位客户”寓意丰富,既可指那位善良宽容,与“他”做成15万元生意的客户;也可指其母亲,因为关键时刻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B.小说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极为巧妙地写出“他”内心的紧张。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写“他”在与客户谈生意时,电话响了,“把他吓了一跳”,生动地写出“他”与客户谈话非常专注。
D.客户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他”,明知“他”公司无货,还将那15万块钱放在“他”这里,给“他”以极大的信心。

E.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如写“他”在接听母亲的电话时,想到自己携巨款潜逃后,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的凄伤场景,富有感染力。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后,客户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和“他”做这笔生意。从全文看,这一情节设置有哪些好处?
(4)准备携客户货款潜逃的“他”,却突然对客户说出自己罪恶的想法,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瓜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绘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
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站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近代发现了汉朝基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唐以前和店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国内流传下来的只是一部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也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刺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一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元朝才多有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这如同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来剧本是舞台唱的,实用的,后来成为文人创作后撂在案头欣赏,并不是在舞台上演的.有许多只能在案头看,是舞台上唱不了的,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哪是墙壁上的画,哪是案头上的画,这样才能探索宋元以来的画派、画风.
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丈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丈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丈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对于“古代绘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考古发掘成果说明,我们所估计的绘画成熟的时代早了,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文化经过了严重的破坏。
B.古代画在墙上与吊上的画,因其载体的脆弱易毁,很多没能得以长时间保存,这也导致后人产生了一些误解。
c.唐宋人据其所看到的武梁祠画像来推测汉代的绘画情况,认为两者一样,这种看法与汉代绘画的实际不符。
D.唐宋人低估了汉代的画的水平。汉朝墓壁里的壁画、马王堆的帛画,说明古代绘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北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得以留存,为后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这是我们的莫大幸运。
B.研究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赖于西北出士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尽管这些绢画只是,一些零块。
C.真正的唐朝入画的留下来的已很少,现在流传下来的,即使画稿是某名家的,画上的墨迹也不是其本人的。
D.古代二手描摹下来的古画副本水平很高,其绘画水平已非常接近原画,藉此我们可以一睹原画风采。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人所画的室内装饰画,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但真正精美的文人画,却是在元朝才出现且一直影响到后代的。
B.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元朝才多有作为案头玩赏之物的卷册小品,这就像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本在舞台上唱的剧本,后来有许多却只能在案头看。
C.文人案头画和墙壁上的画一样,有它的新趣味,其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从宋朝就已开始了,不能一笔抹杀。
D.苏轼画的竹子、树,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都不真正符合画家的要求,作画态度不很严肃,画也不精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