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讨。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②悁(yuān):作愤恨之意。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C.名高天下而光邻国 烛:照,照耀
D.欲归燕,已有 隙:隔阂,裂痕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卒多死聊城不下 潦水尽寒潭清
B.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有鸟焉,其名
C.上辅孤主制群臣 倚南窗寄傲
D.三战所亡一朝而复之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
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B.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
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C.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
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D.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

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3)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简析孟子这段话的论证技巧。(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梁惠王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②梁惠王:即战国时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秦国的压力,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惠”是其死后的谥号。③仁义:“仁”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义”,儒家学说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④大夫:先秦时代职官等级名,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cǎi)地。⑤乘:音shè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当时战争的形式主要是车战,一辆兵车由四匹马拉,车上有三名武装战士,后有若干步兵。古代常以兵车的多少衡量诸侯国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⑥餍:满足。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请你说说孟子文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释] 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这段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②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看法?(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②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孟子这段话蕴含什么哲理?他用什么手法阐述这个哲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