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讨。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衡秦:与秦“连衡”。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②悁(yuān):作愤恨之意。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C.名高天下而光邻国 烛:照,照耀
D.欲归燕,已有 隙:隔阂,裂痕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卒多死聊城不下 潦水尽寒潭清
B.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有鸟焉,其名
C.上辅孤主制群臣 倚南窗寄傲
D.三战所亡一朝而复之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
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B.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
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C.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
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D.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

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2)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3)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相率供其食用,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
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有守瓜圃而毙者,暮夜莫知其为谁。先生集乡民于社庙,闭门使袒裼观之,一人肤体伤败,先生叱之曰:“若往而盗若瓜,值若之警,相殴相持,以至于此。”其人即屈服。先生之听讼仁明多此类。
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先生名召华,字君实。
赞曰:先生在官前后仅四年,然其为利于民者多矣。
(清·刘大櫆《张复斋传》,有删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 诛:索取
B.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 恤:怜悯
C.民逋赋,久不能输   逋:怠慢
D.华容人蒙其利至今蒙:受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复斋“为利于民”的一组是()
①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②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
③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④先生出贿付其父
⑤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⑥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④⑥

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复斋在战乱中与弟弟召修一道背着老母辗转奔波,还为终养老母弃官归家,称得上是以孝为先。
B.张复斋在晋江和金溪虽为官时间不长,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民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C.张复斋坦荡无私,办案机智,曾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让不孝子受到惩罚,贾人父得养天年,令人称快。
D.张复斋在金溪被罢免后,又回到福建晋江隐居,他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
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3)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论语•季氏篇》
②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⑤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注释】①谅:信实,诚实。②便辟:阿谀奉承。③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④便佞:花言巧语。⑤挟:倚仗。
(1)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孔子认为应该与“”、诚实、“”的人交朋友。
(2)孔子在《季氏篇第十六》中,也说“乐多贤友,益矣”,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孔子和孟子的交友原则,并从择友条件和自身心态两方面进行回答。

文言文文阅读
浪游记快(清)沈复
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吾父稼夫公于山阴赵明府幕中。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赵明府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暇日出游,得至吼山。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此幼时快游之始。
至山阴之明年,先生以亲老不远游,设帐于家,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结构之妙,予以龙井为最,小有天园次之。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水取玉泉,以水清多鱼,有活泼趣也。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余思古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者,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歌妓耳,自南齐至今,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为湖山点缀耶?
桥北数武①有崇文书院,余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其中。时值长夏,起极早,出钱塘门,过昭庆寺,上断桥,坐石阑上。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步至书院,题犹未出也。午后交卷,偕缉之纳凉于紫云洞,大可容数十人,石窍上透日光。有人设短几矮凳,卖酒于此。解衣小酌,尝鹿脯甚妙,佐以鲜菱雪藕,微酣出洞。缉之曰:“上有朝阳台,颇高旷,盍往一游?”余亦兴发,奋勇登其巅,觉西湖如镜,杭城如丸,钱塘江如带,极目可数百里。此生平第一大观也。
(节选自《浮生六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父稼夫公于山阴赵明府幕中馆:馆舍
B.赵明府延教其子延:请
C.不可胜数固:本来
D.此殆灵气所钟:集聚

下列全都能体现作者畅游风景“自以为妙”的一组是
①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②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③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④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⑤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⑥白莲香里,清风徐来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凡事都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人云亦云。有的名胜,并不觉得它有何妙处,有的虽不是名胜,却自认为妙不可言。
B.作者的父亲让他到杭州拜宿儒赵省斋先生为师,在杭州作者趁着闲暇之时游览了吼山的美景。
C.作者认为西湖的水最佳的是玉泉,因为那里水清鱼多,有活泼的趣味,而湖心亭,六一泉则不够“雅近天然”。
D.在紫云洞喝酒至微有醉意,作者登上紫云洞上面的朝阳台之顶极目远眺,觉得眼前是有生以来所见的最妙之景。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
(2)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中止。
(1)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2)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②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小题。
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序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注】①释:佛教。这里指佛教徒,俗称和尚。秘演,人名。②石曼卿:北宋文学家,名延年,性旷达,才高而未遇,享年48岁。③廓然:开朗、豪放的样子。④胠(qū):打开;橐(tuó):袋子,口袋。⑤崛峍(lù):高峻陡削。
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犹以谓国家臣四海一:统一。
B.往往而不出伏:隐居,藏匿。
C.欲因以求天下奇士阴:暗中。
D.无所合,而归。困:困倦,疲劳。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秘演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①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②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③然喜为歌诗以自娱④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⑤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⑥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曼卿心胸开阔,志向远大,诗也写得清妙绝伦,而不能被当世所用,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老一起痛饮大醉。
B.秘演的模样雄壮威武,胸怀阔大,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念头,喜欢作诗来自求欢乐,他的诗作高雅雄健,受到好友石曼卿的称赞,也深得作者的喜爱。
C.本文立意高远,通过对秘演、石曼卿均是气节高远的奇男子,却“隐”于草野这一事实的叙述,道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D.本文感情真挚,作者虽然已步入仕途,却仍求贤若渴,对以秘演和石曼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其笔端流露更多的却是感叹和惋惜之情。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译:
(2)于其将行,为序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