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别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县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坐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这者,非追论者贤,则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齿尊: 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其人当:充当
C.有三四序而不者矣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漫漶:模糊不清

下面划线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   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官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无力
D、今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支之,多有纸,你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
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听政权:权且
B.范仲淹以教生徒延;邀请
C.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利规:规范
D.以不视疾为恨:遗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帝爱不欺可怪也欤
B.延范仲淹教后生焉用亡郑陪邻
C.当世知名士蚓无爪牙
D.宸妃生圣躬天下主窃大王不可取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晏殊推进贤才的一组是()
①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②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③及为相,益务进贤材
④欲因群材以更治
⑤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殊小时被誉为神童,并被张知白举荐给朝廷。在廷诗中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受到皇帝的称赞。
B.晏殊行事很谨慎,仁帝即位后,他用“垂帘听政”的办法解决了大臣丁谓和曹利用之间的争端。
C.晏殊很注重向朝廷举荐贤能的人才,当时名士范仲淹、孔道辅等人都是他的门生,并都受到了他的举荐。
D.晏殊重病期间仁宗曾亲自探问,但不久晏殊病逝,引起仁宗深深痛惜。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

(2)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3)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①者五十蹑②,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其后人有上百戏③者,能设而不能动也。帝以问先生:“可动否?”对曰:“可动。”帝曰:“其巧可益否?”对曰:“可益。”受诏作之。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④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变化百端。此三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⑤,不能过也。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为给事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
①综:织绫机上经线的分组。②蹑:古代织机上提综的踏具。③百戏:各种杂技,此专指木偶。④缘絙(gēng):一种走绳索的杂技。⑤张平子:即张衡。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而豫游:游乐
B.二子之曰哂:嘲笑
C.于是二子遂以明帝白: 明白
D.其巧可否?益:改进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马钧之“巧”的一组是()
①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②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③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
④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
⑤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絙倒立,出入自在
⑥心乖于内,口屈于外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钧改革织绫机后,机器变得轻简,还可以织出各种各样的花纹。正如古代巧匠轮扁所言,技艺的精微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
B.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曾谈论指南车,两人都否认其存在。马钧认为古代确有指南车,并经过反复尝试,制造出来,敬献给了皇帝。
C.傅玄曾因裴秀非难马钧而为之辩护。他认为马钧的长处是巧思,而裴秀的长处是能言。裴秀是用自己的长处与马钧的短处相比较。
D.马钧技艺确实高明,超过了古代名匠公输般、墨翟、王尔以及汉代的张衡,但并没有担任主管工程的官职,没有机会施展才能。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2)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①。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雍、绛:都是地名。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貌。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B.秦伯说,与郑人盟:结盟
C.四年,晋饥,乞于秦籴:粮食
D.已而其地约倍:通“背”,违背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君四年,晋饥,乞籴
B.微夫人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道也
C.夜缒出晋饥秦输粟,秦饥晋倍之
D.吾还也。    其君是恶,民何罪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C.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把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⑵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⑶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髫龀就学,阅不倦耽:沉迷
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次:驻扎
C.毗罗恃众来官军薄:轻视
D.让谓仲文未能至卒:突然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①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阻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
(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下面句中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刘病日(病重)告诉不许(告知)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B.臣郎中(授官)蒙国恩(寻求)侍东宫(充当、任)
C.奉圣朝(及、至)淋浴清化(蒙受)夙疾病(绕)
D.供养无(主人)不赴命(致辞)实为狼狈(难堪)

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表闻。③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⑤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至今日。
⑦是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闻。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⑦ D.②④⑧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作者痛说自己童年的不幸遭遇,力陈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为不能做官着力铺垫,写得凄婉悱恻,令人同情。
B.第2段,作者陈述自己因官府逼迫,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从情、理两个方面陈说,写得诚挚恳切,让人感叹。
C.本文前两段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后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真情,成功地将记叙与抒情相结合,打动了晋武帝。
D.最后一段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