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解放贯穿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共计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进行了长达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城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
材料二 在路德看来,人必须信仰上帝,也必须过宗教生活,这样灵魂才能获救升入天堂。但这一切并不需要通过教会这个中介,也不需要借助教会那些奢侈而繁杂的宗教仪式,因为人可以“因信得救”,即只要自己虔诚地信仰上帝,诵读《圣经》,就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使灵魂得救。
——摘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用书
材料三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中国,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摘自1919 年5 月1 日《新青年》3 卷3 号
(1)材料一中,“杰出人士”在西欧掀起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2分)指出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2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3)为反对“尊重孔教”,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什么运动?(2分)这场运动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76年,英国商人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筑了一条吴淞铁路,但这条铁路经营一年多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此后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
——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材料二图为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变化图
材料三新中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
![]() |
![]() |
![]() |
![]() |
1950年9月修复组装的一台日本蒸汽机车。 |
1964年制造的中国第一台经过重大技术改进的干线货运机车。 |
1973年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交--直流电传动干线货运机车。 |
2007年我国首列世界先进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 |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对中国近代或现代铁路交通发展认识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5分)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破坏性经济政策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材料二 著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垄断巨头梅隆哀吧:“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1933年1月,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材料三 1947年10月30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签约,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3)概括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间的内在联系。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指出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8年9月17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规定: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居民在一个5年过渡期内实行“自治”,在那里将建立自治机构来取代以色列的军事统治机构,以色列取消设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机构。此外,将建立一支警察部队,其中可以有约旦人参加。以、约部队将参加联合巡逻。不得迟于过渡期开始后的第三年,埃、以、约及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居民选出的代表将以联合国安理会22号决议为基础举行谈判,以确定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最后地位。在过渡期结束以前,以、约将缔结和约。
《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规定:埃、以将举行谈判,其目标是在这项纲要签字后的3个月内缔结和约。和约的各项条款将在条约签定后的2至3年之间执行。埃及在西奈半岛行使充分主权。以色列军队分两阶段撤退。以色列在阿里什、拉法、纳克卜角和沙姆沙伊赫附近留下的机场归埃及,作为民用。以色列船只可以在苏伊士湾、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自由通航。协议还规定了联合国部队驻扎的地方等。
作为旁证在条约上签名的卡特说,这证明“和平已经到来”,“我们终于迈出了和平的第一步,这是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的第一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戴维营协议”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维营协议”产生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 |
82.5 |
1957 |
105.0 |
1954 |
85.6 |
1958 |
141.2 |
1955 |
106.8 |
1959 |
124.7 |
1956 |
127.6 |
1960 |
133.2 |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 |
166.83 |
1959 |
169.68 |
1954 |
169.52 |
1960 |
143.5 |
1955 |
183.94 |
1961 |
136.50 |
1956 |
192.75 |
1962 |
154.41 |
1957 |
195.05 |
1963 |
170.00 |
1958 |
197.65 |
1964 |
187.50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