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引起其中 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 ,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其效应是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大元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小组,首先选择了兔子卵细胞作为受体卵。他们采用了两种核移植方法,即电融合法和核直接注射法,把大熊猫的体细胞核移入兔的去核卵细胞质中。经过精心的实验,他们已得到了大熊猫的重组胚。实验结果显示,大熊猫的三种体细胞移植到兔去核卵母细胞中均可以卵裂,并进行早期发育,三种供体细胞核移植的融合率在55%~59%之间;融合后的重组卵进行培养后,囊胚率以乳腺细胞最高,而骨骼肌细胞的最低;重组囊胚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与供体(大熊猫)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与受体动物家兔的染色体数(44条)不同。经DNA指纹分析,也证明了重组囊胚细胞的遗传特性为大熊猫的遗传特性。实验还证明,卵细胞质使体细胞核去分化不具有特异性。大熊猫异种重组胚能否在寄母子宫着床乃至进行全程发育还是道难题,现正在深入实验。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叙述除哪项外都是动物克隆技术的益处?__________。
A.探索异种克隆技术,拯救濒危物种
B.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结合,使异种器官移植成为可能
C.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复制出一个动物或一批生物
D.克隆技术的研究将帮助人类认识衰老过程
(2)“去分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分化为囊胚,囊胚由许多细胞构成,其细胞增殖方式为_____________。
(4)科技预测:请预测大熊猫异种重组胚如果着床成功并顺利产生发育,其表现性状可能是()
A.大熊猫的特点 B.兔子的特点
C. 不具生殖能力D. 兼有大熊猫与兔子的特点
一青年农民利用自己学习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里建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年创收上万元。下图是该家庭生态工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源来自于太阳能、沼气等。利用这些能源与利用煤炭相比,突出的优点是。
(2)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
。
(3)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的特点。
(4) 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协调与平衡原理以及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5)据生态工程中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理,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使食物链和营养级越长越多越好,你是否支持这一观点。。
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人体某种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1 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试管均置于25 ℃室温条件下,将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 |
1 |
2 |
3 |
4 |
5 |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 |
13 |
9 |
11 |
45 |
>60 |
(1)该实验中酶活性最强时的pH是。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
(3)请以2种方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①②
(4)在人体消化道中,能分泌本实验中酶的部位是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对实验进行什么设计?。
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当的温度(250C)条件下,测定小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下表,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光照强度(千勒克司) |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千勒克司) |
光饱和时CO2吸收量(mg/100 cm2叶·小时) |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量(mg/100 cm2叶·小时) |
|
小麦 |
3 |
9 |
32 |
8 |
(1)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黑暗条件下小麦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
(2)当光照强度超过9千勒克司时,小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实质是__________。
(3) 当光照强度为3千勒克司时,小麦固定的CO2的量为___________(mg CO2/100 cm2叶·小时),当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小麦固定的CO2的量为(mg CO2/100 cm2叶·小时),
(4)研究人员发现小麦抗虫性较差,欲通过基因工程对该品种进一步改良,改良中涉及到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探究高温(30℃)、强光照(15千勒克司)对小麦叶片与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影响程度的差异,研究小组设计了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组别 |
材料 |
实验条件 |
CO2吸收量 (mg/100 cm2叶·小时) |
1 |
小麦 叶片 |
250C、9千勒克司 |
a |
2 |
30℃、15千勒克司 |
b |
|
3 |
玉米 叶片 |
250C、9千勒克司 |
c |
4 |
30℃、15千勒克司 |
d |
①若实验测得c≈d,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认为上述实验方案可去掉1、3组,由2、4组直接比较就能得出结论。你认为该做法是否可行?请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人员对取自五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生活细胞(甲、乙、丙、丁、戊)进行分析、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五种不同生物的部分生活细胞结构分析
核膜 |
叶绿素 |
叶绿体 |
细胞膜 |
细胞质 |
细胞壁 |
|
甲 |
√ |
√ |
√ |
√ |
√] |
√ |
乙 |
√ |
× |
× |
√ |
√ |
√ |
丙 |
√ |
× |
× |
√ |
√ |
× |
丁 |
× |
√ |
× |
√ |
√ |
√ |
戊 |
× |
× |
× |
√ |
√ |
√ |
请据表作答:甲、乙、丙、丁、戊五种细胞中
(1)可能取自高等植物,判断的依据是。
(2)可能取自动物,判断的依据是。
(3)可能是原核细胞,判断的依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