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材料一 “2012年土耳其中国文化年”于 2011年12月12日在安卡拉开幕,中国文化年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向土耳其人民介绍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发展成就,2013年将在中国举办土耳其文化年。中土两国加强人文交流,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对话、增进两国人民了解和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
(1)结合材料谈谈应怎样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材料二 2012年1月24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举行成立四周年庆祝典礼,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自成立来积极融入当地社会,把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多姿多彩的艺术传播给远离祖国的侨胞和当地的西班牙人,加深了中西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以及促进了中西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相关知识,谈谈更好地推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的哲学依据。
近年来,我国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大力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据统计,2014年以来,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已占到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从业人员约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7%,实现增加值约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
但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2015年上海地区应届大学生到小微企业就业的意愿虽然有所上升,但我国小微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造成就业不稳定;福利待遇不完善,不能满足求职者的要求,企业文化匮乏,缺乏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等,仍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知识,说明政府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义。
(2)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大学生对到小微企业就业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3)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请就大学生如何实现自主创业提出两条建议。
近年来,我国把核电、高铁等作为出口的优势产业,加强向海外推销。
材料一:每逢出访,李克强总理都不遗余力地推销以高铁等装备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因此获得了“超级推销员”的雅号。3年六访欧洲,带四千亿美元大单;2015年拉美四国之行,又收获千亿美元大单。2015年4月10日,李克强总理来到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工人们打出“感谢超级推销员”的字幅。
材料二:2015年6月18日,中铁二院集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俄罗斯企业组成的联合体签署莫斯科——喀山高铁勘测设计合同,标志着中俄高铁合作项目向前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实现了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去”的新突破。不过,中国高铁走出去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一是巨额资金的筹集难度很大;二是穿越复杂地质环境的高铁技术难题的尚未解决,等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李克强总理在国际场合担当“推销员”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高铁“走出去”取得新突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并从企业角度说明相关国有高铁企业如何应对“面临的巨大困难”?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5年11月8日至15日,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精
彩亮相,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云集刺桐城,为亚洲文化交融及“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文化繁荣契机鼓与呼。“国与国之间交往,即便谈的是政治,做的是商贸,真正交流的却是文化,是心灵的沟通。”泰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鲁颂巴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至关重要。“丝绸之路从根本上讲是一条文化之路。”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文化交流也是相互吸引、相互学习的过程,亚洲各国文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文化交流最根本的目的是文化创新,是继承本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学习他国文化中最优秀的,创造出最能反映当代现实、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新的文化形态。(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亚洲各国加强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莫言关于“文化交流”说法的合理性。
(3)请你设计两项有影响力的合理可行的活动,借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材料一: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生态环境“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如此种种,都是拦路虎、绊脚石。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后果必严惩。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扎进追责的笼子,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才能落地。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健全法制、落实法制,加强监督、加强问责。
材料二:“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动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角度,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四条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到2014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8亿人。但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才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更多科技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尊重人才”的经济学依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并就国家如何提高人才的积极性提出三点建议。
材料二: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宣布了一系列中国援助南部国家的新计划。其中包括:中国为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对最不发达国家到2030年的援助力争达到120亿美元,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国、岛国2015年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等。我国的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目前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有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类型。200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吸收最不发达国家约23%的产品出口。
(3)有人对我国政府对外援助表示不理解,请你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相关知识,阐释对外援助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