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 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都渐渐变黄了,天都渐渐地冷了。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选自《2004中国散文排行榜》,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有改动)
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
文中多处出现土豆汤“喝得很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请简要说明。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3分 想象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最多可加2分。不超过60个字。若两题都答,只批阅第①题)
①他们一家在吃告别饭时,作者写到“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他们“彼此嘱咐”的话语
②“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请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小姑娘与她的爸爸在慢慢喝汤时的神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科学家发现“健康智商”
①随着健康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提高。在同样的健康教育环境下,有些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十分在意,也有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漠不关心。除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外,是否有些天生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健康状况的意识呢?英国科学家最近所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回答了这个问题。
②研究结果表明,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之所以不同与负责控制这部分功能的大脑区域的活动能力以及大小有关。这说明,每个人的“健康智商”因其该区域的发育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健康智商”有利于人们及时察觉体内的不正常情况。但是如果太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容易使人长时间处在紧张状态之中,并产生对自己不满的情绪,从而引起相反的效果。
③研究人员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38位志愿者大脑对健康意识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受试者日常的焦虑程度以及其他有关症状进行了询问,以便了解这些人对自己身体的关注是否影响到其情绪波动。
④研究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十分关注自己身体所出现的各种反应时,其大脑里有一个叫做右前脑岛皮质区的区域会出现大量的活动。这种大脑活动能导致人产生焦虑和其他一些负面情绪。研究还首次发现,那些对自己身体状况十分敏感的人,其右前脑岛皮质区也较其他人要大。
⑤研究人员介绍说,右前脑岛皮质区负责控制人对情绪的意识。无论是功能神经成像技术,还是对右前脑岛皮质区大小的测量结果都证实,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可以影响到主观情绪。当人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意识处于正常范围时,这种如同高智商的意识水平有利于人们对自己的健康问题保持一定的关注。
⑥研究人员表示,人们常认为焦虑是一种不良情绪,因为焦虑会影响人的判断力。但他们的研究表明,焦虑是人脑的一种常态反应功能。有些大脑受损而丧失情绪反应能力的病人正好需要这种焦虑反应。这种病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的意识十分低下,情绪冷漠,对社会交往也不感兴趣。因此,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意识强的人具有“健康高智商”的优点。但是,这种“健康智商”超出正常范围时,就肯可能出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躁动和负面情绪,就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选自《北京青年报》)
第二段中“这说明,每个人的‘健康智商’因其该区域的发育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
句中的“该区域”具体指什么?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从文中的叙述来看,人与人之间健康意识不同与哪两个方面有关?。
请结合文艺,给“健康智商”下个定义。
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焦虑”这种情绪。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30分)
我的那些花儿
①北方的隆冬时节,一朵小花悄悄地开放了,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
  ②那一天,我走过办公室外的长廊尽头,不经意地一瞥,发现了那粉粉嫩嫩的一小朵花,正芳心半卷,袅袅娜娜地盛开,不由得分外惊喜,停下脚步认真地审视起来。 
  ③那是一棵很不起眼的四季红,两枝纤纤瘦瘦的细茎弱不禁风,几片稀稀疏疏的叶子黄绿参半,如果不是这朵小花依旧在枝头从容地绽放,我会以为它早就进入了休眠期。
  ④说它是一朵小花,一点都不过分。那柔柔弱弱的一小朵,也就比拇指盖大那么一丁点,看了直让人有一些疼惜的感觉。但是,在我眼里,它是那样的柔情和妩媚——层层叠叠的粉红色花瓣团团围绕着舒展开来,中间是一柱金黄酿就的蜜一般甜润的花蕊。窗外寒风凛冽,冷雪纷飞,它就那么孤独而淡定地挺立在向北的窗前,全然没有因为弱小而放弃自己盛开的权利。
  ⑤在泱泱两万余品种的月季花大家族中,四季红只不过是其中最最普通的一员。那些极品月季诸如“六朝金粉”、“碧玉佳人”、“贵妃醉酒”等等,单从这些极富韵致的名字来看,眼前这朵小小的四季红也无法与之媲美。但是,这朵小花感动我的,是一种敢于向逆境挑战,敢于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力量。
  ⑥南宋文学家杨万里在那首著名的《咏腊前月季》中写道:“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恐怕是对它最真实的写照了。
  ⑦弱小,但不是弱者;不为争艳,只为盛开,是这朵小花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⑧角落里的这棵四季红,牵动了我记忆深处另一段关于花的往事。
  ⑨那一年,临近春节的时候,丈夫不知从哪里搬来一盆很大的杜鹃花。当我从寒风中踏进家门的一刹那,扑面而来的暖意和那一树热烈浓重的殷红,就像一簇红彤彤的炉火,燃烧着冬天的萧条和冷漠。于是,被寒冷禁锢的心,因了这份意外的美丽,立刻变得舒缓而轻灵。
  ⑩原来,鲜花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使,它会在一瞬间改变我们的感官和心情,让我们的视觉透过纷纷扰扰的尘世而更加丰盈和感动。  
  ⑾此后的日子里,我每天精心呵护,犹如守望着一树繁华绮丽的梦。
  ⑿杜鹃花次第开放,一连开了两个多月,花事最浓的时候竟然同时盛开了三十几朵。这期间那些花儿就像盛开在我心中,让我的心境鲜活美丽而又充满柔情。
  ⒀也许是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好花不常开。
  ⒁那一天,我在为杜鹃花洒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几个花骨朵还没有开放便已经开始枯萎了。我的心隐隐作痛,那是一朵朵崭新的生命啊,为什么还没来得及展示自己的容颜,便夭折在无言的岁月中?
  ⒂几天后的一个早晨,我沮丧地发现,那些未开的蓓蕾一个个凋落,叶子也开始萎黄。当花儿落尽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忧伤深深地刺入心底,我暗自叹息,为什么美丽总是如此短暂!
  ⒃丈夫说,你喜欢,我再弄几盆回来就是了,没必要这么多愁善感嘛!  
  ⒄我谢绝了,并发誓不再养花。那盆黄叶斑驳的杜鹃花被我搬到了阳台的一个角落,偶尔闲来无事,也会给它浇上一些水。  
  ⒅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窗外已是一片新绿。那一天,我在收拾阳台的时候惊讶地发现,那棵杜鹃花的枝头,竟然顽强地挺立出一朵嫣红的小花,而花树的周围却是落叶满地!
⒆我禁不住惊叹,它是拼尽了怎样的心血,才凝聚出最后这一抹殷实的色彩啊,那种对生命不舍的隐忍和追求,凄美得仿佛能让人听到它簌簌开放的声音。  
  ⒇我相信,花几不言,却是有思想、有意志的。正因为每一朵花只能盛开一次,它们才懂得,即便没有人欣赏,也要竭尽所能,让自己的生命做一次最完美的演绎。
  (21)呵!我的那些花儿,我生命中一个个温婉而又美丽的情结…… 
仔细阅读全文,四季红和杜鹃花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回答。
阅读全文,说说“我”谢绝了丈夫的提议,“并发誓不再养花”的原因。
文章情文并茂,语言优美,请简要赏析下列句子。
(1)那粉粉嫩嫩的一小朵花,正芳心半卷,袅袅娜娜地盛开。
(2)那种对生命不舍的隐忍和追求,凄美得仿佛能让人听到它簌簌开放的声音。
文章结尾作者说那些花儿是自己“生命中一个个温婉而又美丽的情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给女儿的一封信刘墉
今天我看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你过来瞄了几眼,说:“奇怪,这个达文波特为什么没表情?她赢球没露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失分好像也不在乎。”当时我笑笑,对你说:“就因为她没有得失心,所以能成为世界顶尖高手哇!”
其实,很多顶尖高手在赛场上都这样。我记得2000年全美高尔夫职业赛时,“老虎”伍兹到最后一天早上,还落后七杆,下午居然反以两杆赢得冠军。他对记者说:“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什么戏剧性,因为当时只专心比赛,我关心的就是怎么打好下一杆。”
比赛到最后往往比的是“心理”,谁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发挥出原有的水准,谁就能获胜。因为比赛时状态容易失常,选手能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不错了。你看世界溜冰大赛,选手练习的时候.是不是个个神勇?连名不见经传的都能连着三转跳。但是到了正式比赛,面对满场观众和电视转播,却又一个接一个摔跤。
除了在赛场上要有一颗平常心,赛前保持体力也是重要的。想想,如果一张弓总被拉满,即使不用时,也用东西撑开,它能有力量吗?当然没有!它平常必须放松,到张弓射箭的时候,才能表现最佳的弹性。
所以好的选手.无论他是运动员,还是作文、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在他比赛之前,甚至前一阵,都会特意让身体休息。只有在真正比赛时,才使出全力。有些人甚至在动静之间,判若两人。
我以前有个学画的女学生就如此,她上课时羞羞怯怯。好像连有问题都不敢开口,但她居然是华人圈有名的演艺天才。有一次,我看到她在台上又唱又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后来常想,那些明星之所以在台上能魅力四射,都因为私下尽量收束自己,保留发光发热的能量。他们的“一飞冲天”,来自“三年不飞”:他们的“一鸣惊人”,来自“三年不鸣”。
孩子,你未来会面对许多大的考验、大的比赛,希望你能记住我说的这番道理。
信中作者希望女儿记住的“这番道理”是什么?
下列名言中,与文中“女学生”一例所表达的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2)

A.才能是长期努力的报酬。一一福楼拜
B.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孙子
C.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默生
D.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

第二段中的“戏剧性”在文中指什么?第四段中“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什么?
向年轻人讲道理的文章不少,本文却耐读易接受,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突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________》,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2分 )
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
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
语段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
韩麦尔先生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讨一本书
一个寒冷的冬日,我驱车去接方先生和他刚相识的申女士。共进午餐后,申女士接受了方先生的邀请,来到了方先生的住处——位于龙华的一幢豪华别墅。
下车后,我们看见门柱上斜靠着一个乞丐样的人,他身上裹一件脏兮兮的棉衣,似有所求地望着我们。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赶紧走上去问他:“你是不是想吃点什么?”
想不到乞丐回答:“这会儿太阳很好,我吃饱喝足了,只想在您这儿晒会儿太阳。还想……”
“还想什么?”方先生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晃动在乞丐眼前,调侃追问道,“别难为情,尽管说吧,我会满足你的。”他料定一个乞丐的要求不会特别难以应付。
“我想……”乞丐支吾着,最后鼓起勇气说,“您千万别笑话我。您可以想像我的日子,饭是每天都能吃上的,只可惜好长时间没读书了,总想讨一本书看看,可是一直难于启齿。您能不能让我进您书屋里,随意挑一本书呢?”
方先生一下子愣住了。一方面,他惊奇于这个乞丐非同寻常的奢求;另一方面,他羞愧自己满足不了这个乞丐这一简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申女士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尴尬,急忙说:“天底下没有书的人很多。只是,我没想到这家房屋的主人也会没有。不好意思,打扰您了。”说罢,抬脚欲走。那溢于言表的鄙薄与不屑令在场的人都很难堪。
一直在一旁不动声色的申女士急忙走上去,将随身携带的一本文稿读物递给乞丐,和颜悦色地说:“也许,你会喜欢这本书,不妨读读吧。”
乞丐接过,连声道谢,然后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读了起来。
送走申女士后,方先生满腹心事。不久后的一天,方先生突然决定:“阿伟,送我去书店。”
在书店经理室,方先生将一张2万元的支票拍在办公桌上,对接待他的小姐说:“愿意与我做成一笔大生意吗?”
小姐说:“当然愿意。不过,我们这儿没有什么大生意,只有书,您任意选吧!”
方先生将支票扔到小姐面前,说:“我才懒得选!下午两点,我来取货。”
小姐惊奇地盯着眼前这个财大气粗的人,不知如何应付。当方先生准备掉头而去时,她才醒过神来追问道:“你想要一些什么书呢?”
“只要是书,只要有名气,都要!”方先生头也不回地说。
下午两点,我们驱车来到书店。那位小姐迎了出来,把支票还给方先生,并说:“很抱歉,我们经理不想接受这笔生意。”
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们的经理呢?让他出来见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们经理看过支票,就知道您是谁了。她要我一定转告您: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
本文以为线索,通过对两个情节的描写,深刻表达了“一个人,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的荒芜,理想的泯灭”的主题。
本文的情节描写十分出色,从文章后一情节中的 等动作描写可看出方先生是一个 的人;从 等语言描写可看出方先生还是一个 的人。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组并分析其作用。
你怎样理解申女士“本书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最终总会归属于那些真正爱书的人”这句话?
请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谈谈你对“每一本书都是有灵魂的生命”的理解。
请写两句你平时积累的有关“书”的格言警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