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傅说于版筑之间(  )   (2)于虑(     )
(3)必先其心志(      )     (4)人恒(       )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舜发畎亩之中(从) B.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到)
C.行拂乱所为(他的) D.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因而)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10年4月14日晨中国西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同样的事情也曾在2008年上演,真可谓“多难兴邦”,这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几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观第五泄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

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疾:(4)山行之极也:

2.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

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

(2〉《观第五泄记》:

出来即可。题干中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必须用原文语句回答;能借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可借用原文语句。

4.

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填入下表。

选文
表达的感情
《小石潭记》

《观第五泄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邓艾字士栽,少孤。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迁汝南太守,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
(选自《三国志·邓艾传》)
【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人,东汉名士。②厚:厚待,优待。③计吏:官职名。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 )②重遗其母( )
邓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选文中,他在任汝南太守前,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
答:
文中“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遗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这句话体现了邓艾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一书,是时期由(人名)编辑整理的。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修八尺有余( )②孰视之 ( )
③私我也 ( )④今齐地方千里 ( )
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答:
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答: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苏轼《放鹤亭记》有删节)
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陂(bēi):水田。③傃(sù):向,向着,沿着④挹(yì):通“揖”,作揖。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4)故名之曰“放鹤亭”()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亭于其上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亡其国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
(2)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
译: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亡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