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德国继续奉行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的政策。西方国家认为德国一定会在东方和西方之间选择其一的判断是错误的。时任德国外长的斯特莱斯曼(1924年底至1930年任德国外长——引者注)说:“我们加入国联既不会像有人相信的那样,成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尖刀,也不能使自己卷入与俄国的同盟。”……斯特莱斯曼清醒地认识到“始终存在的西方国家对危险的德苏政治上的一致的想象,对德国来说是一笔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资产。”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共产主义和纳粹主义按理说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势不两立的,但偏偏合拢在一块儿了。对于意识形态比对对于强权政治更为熟悉的一代人惊讶得不知该怎么办好。这项盟约被公认是战争的信号,所有紧急关头的谈判全都失败了。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简析斯特莱斯曼在东西方之间保持平衡政策的真实目的。
(2)请简要评价材料二中的“盟约”。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理论指导、史料研习、问题讨论和社会调查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理论指导:《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是什么?(3分)
(2)史料研习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
”一切从前用来巩固等级制和财产方面的不平等的特权都被废除。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企业中确立了工人监督。俄国农民拥有土地的世世代代的梦想实现了。”
”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占国民收入的19.3%,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已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
依据材料归纳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3分)
(3)问题讨论

某实验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结合上图讨论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4分)
(4)社会调查
调查历史见证人,了解人们对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感受。请参照示例回答: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中国的改革开放
调查理由: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调查题目:戈尔巴乔夫改革
调查理由:。(2分)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4分)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4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2分)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4分)
材料三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4分)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5分)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五: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千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材料四中“新经济的萌芽”指的是什么?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三“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四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古代农业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农民“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二:

材料三: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四:1、“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2、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3、“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
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布局、商业活动、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分析两个城市有了哪些变化?
(3)材料三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因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