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服,建号定都,立国逾十余年,用兵至十余省,南北交争,隐然敌国。当时竭天下之力,始克平之,而元气遂已伤矣。中国危亡,实兆于此。”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A.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
B.中国的危亡完全是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 |
C.赵尔巽客观上承认了太平天国带给中国的进步作用 |
D.赵尔巽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片面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
法国历史学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概括最全面准确对应的是
A.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
C.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
D.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
《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