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孟子见粱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日:“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日: “无以异也。”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答曰: “民犹以为小也。”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木棒。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其孝悌忠信修:治理
C.可使制梃以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挞:打击
D.汤桀放:流放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无后乎②皆出于此乎
B.①其像人而用之也②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不得耕耨养其父母②具沛公害报项王
D.①然后入②蒙冲斗舰以千数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分)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4分)
(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5)乎?”
平公曰:“善哉!”(刘向《世说新语》)
注释:(1)炳烛:把蜡烛点燃。(2)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3)阳:这里指阳光。(4)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暮()戏()闻()善()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黄线的文言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1)画地,教以书(2)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3),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4)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5)。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摘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1)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2)书:书写。(3)及其稍长:等到他年龄大些了。(4)或:有时。(5)惟读书是务:只是致力读书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②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③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司马温公幼时,患(1)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2),众兄弟既(3)成诵,游息(4)矣;独下帷绝编,迨(5)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6),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7)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8)。”(摘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1)患:担心,害怕;(2)群居讲习: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3)既:已经;(4)游息:游玩休息;(5)迨:等到;(6)用力多者收功远: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7)尝:曾经;(8)思其义所得多矣: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翻译下列句子。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有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2)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3),辄以水沃面(4);食不给,啖(5)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6),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7)。”
注释:(1)孤:幼年丧父;(2)每:常常;(3)或夜昏怠:有时晚上昏睡懈怠;或:有时;(4)辄以水沃面: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沃:洗。(6)乃至被谗受贬: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谗:说别人坏话;(7)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④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4.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的什么文章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这句话在本文中起了什么的作用。

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