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也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学者之言,皆曰轻刑,此乱亡之术也。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厚则所欲之得也疾,罚重则所恶之禁也急。夫欲利者必恶害,害者利之反也,反于所欲,焉得无恶。欲治者必恶乱,乱者治之反也。是故欲治甚者,其赏必厚矣,其恶乱甚者,其罚必重矣。今取于轻刑者,其恶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此非特无术也,又乃无行。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伤民,轻刑可以止奸,何必于重哉?此不察于治者也。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故先圣有谚曰:“不踬于山,而踬于垤。”山者大,故人顺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是故轻罪者,民之垤也。是以轻罪之为民道也,非乱国也则设民陷也,此则可谓伤民矣!
(节选自《韩非子·六反》)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犯军旅之难犯:侵犯 |
B.明主之法,揆也揆:准则 |
C.又劝一国劝:劝勉 |
D.故人易之也易:轻视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相忍以饥寒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B.是故欲治甚者吾妻之美我者 |
C.欲治者奚疑于重刑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D.此不察于治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
B.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
C.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
D.明主之法揆/也治贼/非治所揆也/所揆也者是/治死人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 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2)是故决贤不肖愚知之美,在赏罚之轻重。且夫重刑者,非为罪人也。
(3)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 晟 传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少为道士,居庐山简寂宫。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简寂宫道士恶晟,以为妖,以杖驱出之。乃儒服北之赵、魏,谒唐庄宗于镇州,庄宗以晟为著作佐郎。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命陈、宋之间。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晟奔于吴。是时,李昪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昪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与冯延巳并为昪相。晟轻延巳为人,常曰:“金碗玉杯而盛狗屎可乎?”晟事昪父子二十余年,官至司空,家益富骄,每食不设几案,使众妓各执一器,环立而侍,号“肉台盘”,时人多效之。
周世宗征淮,李景惧,始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奉书以求和,世宗不答。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师甚盛,寿春且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既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周兵所得扬、泰诸州,皆不能守,景兵复振。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景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也。”永陵者,昪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每朝会入阁,使班东省官后,召见必饮以醇酒。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馀人皆杀之。晟临死,世宗犹遣近臣问之,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晟既死,钟谟亦贬耀州司马。其后,世宗怒解,怜晟忠,悔杀之,召拜钟谟卫尉少卿。景已割江北,遂遣谟还,而景闻晟死,亦赠鲁国公。
(节选自《新五代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与计议,多合意 引:牵引。 |
B.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 副:做副手。 |
C.而谟与晟皆见留 见:表被动。 |
D.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 |
对:回答。下列分别表明孙晟才学渊博和坚贞爱国的一组是( )
A.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 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 |
B.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 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 |
C.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 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也 |
D.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 |
金碗玉杯而盛狗屎可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晟为人好学,有文辞,因此,他受到李昪重用。他虽有口吃的毛病,遇见人不能寒暄,但坐定之后却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都能忘记了疲倦。 |
B.周世宗征伐淮南的时候,李景曾派王崇质为使者、孙晟为副手前去谈和,表示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但后来李景又反悔而不肯割地给周。 |
C.孙晟与冯延巳并为李昪的宰相,他曾奉表出使和谈而被周世宗扣留,并被带到了周的京城,虽受周世宗的优厚待遇却不肯折身事周,最终遭到杀害。 |
D.孙晟在出使之初就做好了以身殉国的思想准备,在领命出使周的过程中,他与其他使臣机智灵活地应对时局,纾解国难,最后以身报国,获赐鲁国公之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节选自苏轼《教战守策》)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亦不然矣然:……的样子。 |
B.此臣所谓大患也患:祸患。 |
C.则又以军法从事从事:部署办事。 |
D.而邀其上者,何故邀:通“要”,“要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愚者见四方之无事翱翔蓬蒿之间 |
B.战者必然之势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C.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仲尼岂贤于子乎 |
D.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己欲立而立人 |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
A.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B.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C.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D.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臧熹子质,字含文,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长六尺七寸,出面露口,颓顶拳发。初为世子中军参军,尝诣护军赵伦之,伦之名位已重,不相接。质愤然而起曰:“大丈夫各以老妪作门户,何至以此中相轻。”伦之惭谢,质拂衣而去。
后为江夏王义恭抚军参军,以轻薄无检,为文帝所嫌,徙给事中。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吏人便之。质年始出三十,屡居名郡,涉猎文史,尺牍便敏,有气干,好言兵。文帝谓可大任,以为徐、兖二州刺史,加都督。在镇奢费,爵命无章,为有司所纠,遇赦。与范晔、徐湛之等厚善。晔谋反,量质必与之同。会事发,复为义兴太守。
二十七年,迁南谯王义宣司空司马、南平内史,未之职,会魏太武帝围汝南,戍主陈宪固守告急。文帝遣质轻往寿阳,与安蛮司马刘康祖等救宪。后太武率大众数十万向彭城,以质为辅国将军北救。始至盱眙,太武已过淮。二十八年正月,太武自广陵北返,悉力攻盱眙,就质求酒。质封溲便与之,太武怒甚,筑长围一夜便合。
魏以钩车钩垣楼,城内系絙,数百人叫呼引之,车不能退。既夜,以木桶盛人,悬出城外,截其钩获之。明日又以冲车攻城,城土坚密,每至,颓落下不过数斗。魏军乃肉搏登城,坠而复升,莫有退者。杀伤万计,死者与城平。如此三旬,死者过半,太武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以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诸军事。明年,文帝又北侵,使质率见力向潼关。质顿兵不肯时发,又顾恋嬖妾,弃军营垒,单马还城,散用国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南史·臧质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命无章,为有司所纠纠:检举、弹劾。 |
B.以轻薄无检检:检讨。 |
C.为文帝所嫌,徙给事中徙:调职。 |
D.量质必与之同 量:估计、揣测。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质愤然而起曰 剑阁峥嵘而崔嵬 |
B.魏军乃肉搏登城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C.截其钩获之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
D.未之职,会魏太武帝围汝南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 二郡/太守/吏人便之。 |
B.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 二郡/太守吏人便之。 |
C.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 二郡太守/吏人便之。 |
D.会稽长公主每为之/言乃出为建平太守/甚得蛮楚/心历竟陵/内史巴东建平 |
二郡太守/吏人便之。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太武率大众数十万向彭城,以质为辅国将军北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夜,以木桶盛人,悬出城外,截其钩获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年始出三十,屡居名郡,涉猎文史,尺牍便敏,有气干,好言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已:不久 |
B.客逾庖而宴。庖:厨房 |
C.比去,以手阖门。比:比较 |
D.令人长号不自禁。号:哭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娘以指叩门扉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先妣抚之甚厚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C.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D.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请用斜线(/)给下文断句,只断6处。
余 读 归 震 川 文 之 为 女 妇 者 一 往 情 深 每 以 一 二 细 事 见 之 使 人 欲 涕 盖 古 今 事 无 巨 细 唯 此 可 歌 可 泣 之 精 神 长 留 天 壤
(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
阅读《阿房宫赋》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下列句中“之”与“多于南亩之农夫”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
A.齐、楚之精英 | 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杳不知其所之也 |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王毕,四海—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日削月割 ⑦族秦者,秦也
A.①④⑦/②③/⑤/⑥ | B.①②③⑥/④⑦/⑤ |
C.①/②③⑥/④⑦/⑤ | D.①③⑥/②④⑦/⑤ |
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D.不患人之不己知 |
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奢靡荒淫。 |
B.段首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众多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其中“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 |
C.“明星荧荧”至“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等句,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方法,从各方面描写宫女生活的奢侈豪华,从而反映秦王朝统治者的奢靡荒淫。 |
D.写宫中珍宝之多,—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了他们劫掠抢夺的行径。 |
翻译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秦 人 不 暇 自 哀 而 后 人 哀 之 后 人 哀 之 而 不 鉴 之 亦 使 后 人 而 复 哀 后 人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