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中始为篱,为墙。已:不久
B.客逾而宴。庖:厨房
C.去,以手阖门。比:比较
D.令人长不自禁。号:哭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娘指叩门扉曰臣险衅,夙遭闵凶
B.先妣抚甚厚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C.家有老妪,尝居此州司临门,急星火
D.汝姊在吾怀,呱呱泣涂有饿莩不知发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请用斜线(/)给下文断句,只断6处。
余 读 归 震 川 文 之 为 女 妇 者 一 往 情 深 每 以 一 二 细 事 见 之 使 人 欲 涕 盖 古 今 事 无 巨 细 唯 此 可 歌 可 泣 之 精 神 长 留 天 壤
(黄宗羲《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
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给,赠
B.宜谨宝藏之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忙碌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二项是()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杨喜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 溃:突围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属于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B.赤泉侯杨喜为骑将为击破沛公军
C.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
D.项王嗔目而叱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为了证明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 嗔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翻译: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翻译: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 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任。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 马、郑:马融、郑玄,皆为东汉著名经学家。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授昭《荀纪》、《国志》等授:传授
B.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效:效仿
C.众执以送彦超执:逮捕
D.专笔削典章之任削:修订

下列各项中,分别表现张昭“博通学术”和“性情忠直”的一项是()

A.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②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B.①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②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C.①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②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①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②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少年时遍通诸经,因此也颇为自负,后受程生指点,又潜心研究史学。
B.张宪的部将符彦超拥戴明宗登基,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遭到了张宪的拒绝。
C.动乱中有人要谋害张昭,但符彦超敬重张昭的人品,没有伤害他,反而授予官职。
D.张昭历任数朝,多次参与典章制度的修订,博览群书,对礼仪风俗也非常熟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译文:
(2)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业已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冒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已逾句注逾:到达
B.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妻:以……为妻
C.士卒罢于兵罢:通“疲”
D.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抗:对等。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刘敬劝说高祖和亲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未可以武服也。
  ②未可以仁义说也
  ③然恐陛下不能为。
  ④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⑤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
  ⑥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敬出使匈奴,不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建议伏兵制胜,显示了他不同凡俗的见识。
B.高祖不用刘敬之言而致败,后赦免刘敬,斩前使以示自责。
C.刘敬之所以劝高祖采用和亲的手段,是因为当时人心厌战,且冒顿兵精马壮,不能用武力战胜。
D.因为吕后的坚决阻止,鲁元公主才没有和亲嫁给冒顿。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2)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2分)

(3)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