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课内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⑾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⑿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⒀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⒁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⒃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下列句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无从致书以观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计日以还    C、以衾拥覆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绝:天下独(          )  (2)好:鸟相鸣(          )
百叫无(          )            读书(           )
(3)至:礼愈(           )   (4)而:久乃和(         )
舍(           )       足肤皲裂不知(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家穷,无法买书来看,每天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自抄写,计算好了日子归还。
B.我家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C.我家穷,没有地方买书来读,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用笔抄写目录,计算好日子归还。
D.我家穷,没有办法找到书来读,每天假装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用笔记下来,计算着什么日子归还。

对上段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的是(   )

A.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B.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
C.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D.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知道

“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                        
A、每天的第二顿   B、每天给两顿饭吃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铁钯(2)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山门于河(2)尔辈不能究物理
(3)沙为坎穴(4)据理臆断
翻译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选择题。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2)未复有能其奇者()
(3) 下如积水空明 ()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和“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__________”。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文言阅读(共13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②数小舟,曳铁钯()
于沙上()④沿河求之,不亦乎?()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至于夏水陵()②沿溯阻()
王命急宣()④虽乘御风()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作者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张弛相间,可称妙笔生花。请从文中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凸显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初,范文正公①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②独扶病饯③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④质何敢望⑤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⑥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范文正公: 范仲淹谥号范文正 , 范仲淹(989年—1052年)【男】(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木渎)人。
②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③饯: 饯行,送别。 饯行④顾:表示轻微的转折。⑤望:奢望。⑥厚:丰厚。
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闻者为之缩颈

A.闻者为之/缩颈 B.闻者/为之缩颈 C.闻/者为之缩颈 D.闻者为/之缩颈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朝廷方朋党 ( ) ②顾质敢望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王质是一个怎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