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曳铁钯 (2)溯流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山门圮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啮沙为坎穴 (4)据理臆断 翻译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选择题。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①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②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阅读《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在横线上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1)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扳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
(3)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4)受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各组加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夸父与日逐走 |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
C.又七年,还自扬州屠自后断其股 |
D.于舅家见之但当涉猪,见往事耳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共4分,各2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仲永作诗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充分说明了___________。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余以为妙绝()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读文赏荷:(4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甲】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晏子患善恶不分
齐侯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言进,则善无由入矣。”
(《说苑·政理》)解释下面句中加线词语。
(1)恢弘志士之气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为政何患 (4)此言也信矣下面各项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患善恶之不分 |
B.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则百僚各得其所宜 |
C.俱为一体 为政何患 |
D.以光先帝遗德何以察之 |
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言进,则善无由入矣。
甲文诸葛亮希望后主“ 、 ”(限填6个字),与乙文晏子和孔子的话相一致,但又有区别。
请引用甲文相关语句,分析乙文为政“善恶不分”会有哪些后果?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
(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问所从来,具答之 | B.民之所以为盗者 |
C.上哂之曰 | D.或请重法以禁之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和。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因:依靠。⑤就舍:回到馆舍。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选自《战国策》)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④今令臣食玉炊桂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