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言文阅读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深入不毛: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 | B.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
C.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 | D.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 ;② 。(用原文回答)
.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摆八卦阵”, , 。
.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原文回答)
(2) 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
11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①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言宣②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③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言宣矣。
[注释]①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②言宣(xuān):遗忘。③裂:割断。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言宣矣。结合文段,说说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
阅读《岳阳楼记》文段,回答小题。
①若夫霪雨霏霏,……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尝求古仁人之心\尝与人佣耕 | B.或异二者之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
C.不以物喜\何以哉 | D.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暝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与“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具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便要还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次定州()④天子哭之,死无所恨()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甲)文中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乙)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怎样的君王?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叶奕绳①尝言强记之法:“某(我)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②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③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④,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注释:①叶奕绳:清代文人。 ②笥(sì):装书、纸的器具 ③影响:指印象。
④枵(xiāo)腹:空腹,这里指没有学问。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走送之___________ ②务期精熟___________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
A.手自笔录即札录之
B.既加冠壁既满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日三五次以为常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甲文告诉我们要想学业有成必须、、。
乙文中叶奕绳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题目。
【甲】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节选自 沈复《童趣》
【乙】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①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②盍仿而效之?”余曰;“虫③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④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选自 沈复《闺房记乐》
〖注释〗①芸:即陈芸,沈复的妻子。②盍(hé):何不。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一个人在某一地方来回走。④作俑: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情。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余常于土墙凹凸处余 (2)鞭数十鞭
(3)觅螳螂蝉蝶之属属 (6)不亦善乎善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盍仿而效之?甲乙两段有人都用“闲情记趣”作为它们的标题,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中的“情趣”有何异同。相同之处:都写的是 不同之处:甲文写的是童趣;乙文写的是 之趣。甲乙两文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有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