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以貌相
①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其实,在很多时候,人是可以貌相的。佛教经典《无常经》里说“相由心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修养、境界、胸怀、见识与作为可以从一个人面相中看出来。
②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信息,或者说,相貌与能力等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度。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往往暴露了他的人生密码。人因性情之别,在天长日久的岁月磨砺中,必然因习惯性的表情重复,而在面部留下难以隐藏的痕迹。人生的种种际遇,久而久之会作用于人的容貌气质,加重一个人相貌上的优势和劣势。对此,有许多成语形容这种外在的表象,如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冷若冰霜、贼眉鼠眼、鬼头鬼脑、凶相毕露、杀气腾腾等等,不一而足。一个面如核桃,愁眉不展的人,他的人生之路必然不会如意到哪里去,他的心境也一定很糟糕。相反,一个人如果红光满面,气宇轩昂,他的事业之途一定平坦遂意——这决不可能是上帝的特别眷顾——他的表象正透露着他的人生密码。
③南朝的刘义庆在他的《世说新语·容止篇》里,讲了一则故事,魏王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者,自认为自己形貌丑陋,很难在远方来的使者面前称雄,便让魁梧英俊的崔季珪代替自己坐着,他本人则握着刀站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派人去问使者:“你看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答称:“魏王严正的仪容,令人非常敬仰。然而坐榻边握刀站立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作为英雄豪杰,志向高远,尽管扮为侍卫,但其眉宇间流露的逼人英气,仍然无法遮掩。
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 诚然,芸芸众生,性情各异,相貌有别。简单地以貌取人有失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一张什么样儿的脸。林肯说,在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
⑤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先天的相貌,那么,就让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变心境。与其通过借助衣着打扮化妆整容来费尽心机地修身,不如用知识、智慧以及仁慈、爱心、宽容、教养等美德修心。这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优雅高贵气质,会让你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人。本文借“相由心生”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第④段加点的词“在一定程度上讲”能去掉吗?为什么?
对本文举例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②段举例都用概述,第③段举例则详细叙说了曹操的故事,这样不同的举例表达形式,使行文富有变化。 |
B.第③段之所以详细叙说曹操故事,是因为曹操是历史名人,家喻户晓,具有典型性,增加说服力。 |
C.第③段详细叙说曹操故事,生动有趣地证明了“相由心生”的观点。 |
D.议论文的举例是很有讲究的,举例论证时,只能用概述性语言表达。 |
林肯说“在四十岁以前,相貌是父母给的,到四十岁以后,人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林肯这句话想强调什么?
你能举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作品中一个例子来证明作者的“相由心生”的观点吗?
传递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重拾希望②十分感激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分析结尾划线句“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先刷干净手里的瓶子
姜炳炎
①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以往我们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光鲜面,而其中的历练、积累、艰辛却鲜为人知。
②1975年,19岁高中毕业的金志国被分配到青岛啤酒厂刷酒瓶。在当时,高中文化已不算低,他对此深感委屈,刷的酒瓶常被返工。一次又被质检员指责后,他将酒瓶摔地上说:“我不伺候它了!”眼看冲突就要爆发。这时一位老师傅急忙把他拉过来,拿着瓶子问:“小金,你爹喝啤酒吗?”金志国回答肯定。“那好,你现在就要把瓶子刷好,因为它装的酒可能被你爹喝,你不希望老人家喝那些用不干净的酒瓶装的酒吧?连这样简单工作都做不好,谁相信你能做好别的事?”老师傅边说边认真地刷着酒瓶,给他做榜样。
③“目标再远,也要先从刷瓶子开始。”老师傅的话,一直激励着金志国。从此,金志国的态度明显转变,不仅再没返工,还琢磨着怎样刷瓶子既干净又效率高,他不断地成长,直至后来担任青岛啤酒厂的总裁、董事长。
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千年古训,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小酒瓶蕴含奋发的智慧。奋发来自远大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当选青啤董事长的那天,金志国向员工讲起了当年的经历:“我自己的目标,就是从刷瓶子开始的。我做洗瓶工的那段日子,非常快乐,高效地创造了让一排排啤酒瓶摆放整齐、各就各位的“神话”。继而他幽默地说:“我这董事长没有什么特长,就是刷瓶,是认认真真地刷瓶。从今天起,我要把青岛啤酒这个瓶刷得比别人家的酒瓶都干净、都漂亮。当然,这需要大家把自己手里的瓶子也都刷得干净和漂亮。
⑤小酒瓶包含坚强的智慧。大自然中,一粒种子未落沃土而入缝隙,它不屈地穿过岩石绽放绿色,足以辉映整个春天。同样,人处逆境时,坚强尤为可贵。霍金轮椅上的美丽人生,海伦黑暗里寻求光明,司马迁隐忍后重于泰山的鸿篇巨制,苦难中的史铁生不懈地追问……坚强,成就生命的高度。
⑥小酒瓶充实激情的智慧。刷酒瓶其实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周而复始,往返循环,让不少人产生厌倦心理。而金志国却是用激情刷瓶子。我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西方也有这样的谚语:“你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刻蚀的不过是你的肌肤,但如果失去了激情,你的灵魂就不再年轻。”凭着这种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金志国提升的不仅是工作质量,还有人生的境界和做人的价值。
⑦细想来,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一个要刷的酒瓶,我们只要全心全意地把它刷得干净漂亮,这样装的酒才会香醇可口。 文章为什么要以“先刷干净手里的瓶子”为题?
文章的“小酒瓶”有哪些寓意?请具体指出。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金志国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洗干净了手里的酒瓶。你认为他的成功只是因为“洗干净了手里的酒瓶”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⑧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⑨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⑩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本文题目是“向生命鞠躬”,你认为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入手,品评赏析第⑦段中划线的句子。
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的变化。
____________→对蚂蚱求生的毅力感到惊讶→______________→向生命鞠躬文章结尾写到:“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你怎样理解文中“鞠躬”一词的含义?
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2)小说开头结尾对历经沧桑却依然挺拔、香远益清的香樟树的描写,有何深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我们时常也会有这样的感受,总觉得还缺点什么,阅读本文后,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0~100字,5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感悟答出两点即可)(4分)
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请你说说“回家去问妈妈”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