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选文有删改)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哪些感悟?(感悟答出两点即可)(4分)   
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请你说说“回家去问妈妈”的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5分)
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鲍尔吉·原野
(1)大钢琴家霍洛维茨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霍洛维茨的演奏节制,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他手下的乐音宛如从心里流出来,没有多余的动作和表情。霍洛维茨着装普通,神态像一个儿童。
(2)作为好的艺术家,其朴素何止于衣衫,更多在心灵。心灵朴素,犹如兰生幽谷,不香自香。追求朴素近于追求真理,因为真理朴素。它如此本真地显露自我,而无须在自我之外再加修饰或解释。河水、青草、太阳和月亮都没有包装,都可以用朴素或真理命名。
(3)朴素是定力,是耐力,是恒心。也可说大美隐内,不求外露。此处之“隐”与“稳”字接近,急不得。肚里有货,心里有数,不必借助各种花样。此态近于平静,朴素和平静本是孪生兄弟。它们都美。
(4)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文学大体上分为两路:一路是金派,咄咄逼人,急功近利,转瞬即逝;一路是玉派,含蓄蕴藉,谦冲雅静,尽得风流。宗白华说,庄子、苏轼的诗文,俱是玉质文章。
(5)玉者,有光却抑光,别人看得见温润,看不到耀眼。这是君子的味道——既有才华,又有包藏。此味可进可退,可朝可野,可收可放,近于中和之美。中,说的是中庸,不偏不倚;和,说的是和洽,凡事不勉强。朴素平静,玉质文章与中和之美,都在讲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所谓朴素,是说内在更重要。
(6)《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中得知,人的老师首先是大地,最终归于自然。大地朴素而生长万物,卑下而养育众生。世间只有人做过不自然的事,大地从来不搞不自然的名堂。所谓得道,说的是一个人不管做事还是做人,最高境界无非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
(选自2014年6月6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下面文段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回哪两段之间最合理,请简述两条理由。(5分)
所谓包装,很多时候是心虚的表现。包装不光指衣衫华丽,那些高谈阔论的人、拍胸脯的人都在包装自己。他们都力图以外在的修饰弥补内在的不足。他们唯恐别人不信,用豪言大话、花言巧语劝别人信,对这些话要耐住性子,不可轻信。
阅读全文,说说我们做人做事如何才能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6分)
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养马岛日出

宗璞

(1)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2)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3)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4)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侯。

(5)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6)天边有云层围护着。渐渐地,东天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似乎也在盼着太阳

(7)"快看!快看!"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那是太阳!那是燃烧的中心。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8)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9)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10)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11)太阳是我们的。

(选自《二十四番花信》)

1.

阅读第(5)~(9)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

晨曦微弱----红光闪耀--

2.

本文第(3)(4)段写在阳台上看日出,有什么作用?

3.

赏析第(6)段中画线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技巧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赏析。)

阅读《音乐家与职篮巨星》,完成下题
音乐家与职篮巨星
(台湾)王溢嘉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佳钢琴曲目诠释者的鲁宾斯坦,像巴哈、莫扎特般是个音乐神童,三岁时就弹得一手好钢琴
在他成名后,有一位年轻的淑女在听完他出神入化的演奏后,以崇拜的口吻对他说:“我多么希望我的钢琴能够弹得跟你一样好。”
鲁宾斯坦回答说:“如果你能一天练琴六到八个小时,并且心无旁骛地苦练许多年,你的愿望可能就会实现。”
即使音乐需要相当的天份,但鲁宾斯坦强调的却是“苦练”,而非“天份”。如果没有苦练,那即使有再高的天份,也难以开花结果。我们常常迷惑于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特殊的天份或资赋,而忽略了炫丽背后更可贵的苦练。
我想,没有人会否认磨练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要花心血苦练以前,必须先衡量投资报酬率,苦练没有什么指望的事情,到头来也许只是白费心血。
这当然有部份的真实性,不过世事往往有出人意表者。
美国职业篮球的超级巨星——芝加哥公牛队的“飞人”迈克尔·乔丹,他在篮球场上出神入化的演出,同样令人叹为观止,那当然也是运动天份加上无数的苦练所造就出来的。
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乔丹并不被认为是个天生的篮球好手。
乔丹在读中学时虽然热衷于篮球,但却有个致命的缺点——身材并不高大,九年级时,身高五尺八寸,在学校的九年级球队里算是“矮”的,但他以苦练来弥补身高上的不利,在练球时,他总是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离开。回到家里,更是和他哥哥及同伴拼命练习。周末若没有比赛,他就从早到晚练球练个没完。
十年级时,虽然长到五尺十一寸,而且球技精湛,但教练还是嫌他“矮”,只让他当学校代表队的“二军”。乔丹虽为此暗自饮泣,不过他并不气馁,反而更卖力地磨练自己的球技,在“二军”参赛时,每场球赛的平均得分高达二十八分﹔而就在这一年里,他“忽然”又长高了四、五寸,因为身高“暴涨”,他才顺利地被选为学校正式代表队的队员。
由于平日的苦练,再加上身高助势,使他如虎添翼,而被北卡罗莱纳大学篮球队网罗,为他日后的踏上职篮铺路。但球队教练看上他的并不是他的天份或身高,而是多年培养出来的勤奋不懈苦练的精神。
如果乔丹要等到自己长得“够高”,才加紧练习球技,那可能为时已晚。磨练,绝不是临阵磨枪、临渴掘井。
即使你的资质再好,若没有经过琢磨,也是一块没有什么价值的璞玉。而如果你因为自觉在某方面不如人,而且相信“勤能补拙”,愿意比别人花更多的心血去练习,使它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有一天物换星移,情况变得对自己有利时,这种良好的习惯就更能使你脱颖而出。
作者借鲁宾斯坦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就文中所举的两位人物,比较他们在专长领域、先天条件、成功因素、作者介绍手法的异同,你从两位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鲁宾斯坦
迈克尔·乔丹
专长领域


先天条件


作者介绍手法


成功因素

从两位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试着说出古今中外或者身边的人因为“勤能补拙”而成功的例子,并加以叙述。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甲】 丝绸之路
二千多年前,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所开通的贸易古道"丝绸之路"世界闻名,它作为中国和欧、亚、非国家之间的桥梁,为东西方的物质往来和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由于大量的中国蚕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 当时的"丝绸之路"南道可西行到现在的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最远可到达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一条路经过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尔,到达波斯湾头;如果从喀布尔南行,可以到达现在的巴基斯坦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通过"丝绸之路"复杂的网状道路系统,东西方频繁地往来。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批带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罗卜等,大多来自西方。到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唐朝,"丝绸之路"最为繁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流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象。西方的珍禽异兽、珠宝香料、玻璃器皿、金银货币,西亚和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源源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物产和技术也经过"丝绸之路"传到各地,像丝绸、农桑、造纸术、印刷术、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物质贸易的同时,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也曾十分活跃。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前206-220)末年就传入中国。开凿于3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中,现存近1万平方米的壁画,反映了早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轨迹。据推测,佛教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到新疆克孜尔,再到甘肃敦煌,然后传入中国内地。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大多融入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如今它们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9世纪之后,随着欧亚大陆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在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这条传统的陆路古道逐渐走向衰落。到10世纪中国宋朝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很少被作为贸易的途径了。
"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漫长而久远,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乙】一带一路
2015年3月初,"一带一路"成为两会期间热门话题。"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思路上,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一带一路大事记: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要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场合公开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5月19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实体平台,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启用。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国APEC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已经迈出实质性一步,创始成员国不久前在北京签署了政府间谅解备忘录。
--2014年12月29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开始运行。
--2015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双臂欢迎五大洲的朋友共襄盛举。同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截至2015年4月1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57国。

1.

【甲】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丝绸之路"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2.

【乙】文为我们介绍了"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请概括中国政府为建设"一带一路"所采取几个具体行动。

3.

请从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
(1)有人结合【甲】文的内容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结合【乙】文给对上一个下联。
上联:以点连线,显古丝绸之路风采
下联:由面到片,
(2)有人结合【乙】文的内容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还结合【乙】文给对上一个下联。
上联:互通互联促文化包容政治互信
下联:

阅读小说《孤独的机器人》,完成下题。
《孤独的机器人》
[英] 玛格丽特·利特尔
夜色迷蒙之中,一个小机器人正躲躲闪闪地走在公路上。
②他不时回头望望,生怕那帮气势汹汹的家伙追上来。自从老主人死后,他的儿女们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吵架,瓜分财产。
③小机器人的生活今非昔比。他几乎没法工作,因为没人顾得上给他充电。他身上的零件吱吱作响,可谁也想不到要给他加油,更没人给他编制新的程序。不仅如此,那帮家伙还任意支使他拿这拿那,一会儿是点心,一会儿是饮料,每个人还恶作剧似的要得不一样,使得本已体衰力竭的小机器人“噗”地一声摔倒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一个家伙还粗暴地朝他的控制中心和脉动节点中间踢了一脚。顿时他全身震颤,信号灯忽明忽暗,不时发出刺眼的闪光。最后“哗”地一声,他就再也没有动静了。
④怪事发生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能给自己充电了,而且每走上三四步,身子就腾空而起,飘上一会儿。他飞呀,飞呀,在屋里转来转去。
⑤过了一会儿,他打开了人工电脑的电钮,把旋钮转到“判断与指导”的位置。结果令人吃惊,电脑明白无误地告诉他,这次偶然发生的撞击推进了已故主人的试验。小机器人现在有点儿“意志”了。虽然还不能深入地思考和自由地选择,但他可以作出一些决定,采取一些行动。刚才,他不是给自己充了电吗?他现在也能有一些人的知觉和情感了。
⑥电脑存储器开始按照字母顺序一条一条地把小机器人新获得的情感列出来。A感代表忧虑,D感代表愉快,E感代表激动,F感代表恐惧这些情感,他都能体会到了。
⑦还未等他看完,那帮家伙又吵嚷着逼上前来,于是他一跳一跳地跑得飞快,使劲一跃,竟从墙头上飞了过去。
⑧他跑过一片小树林,来到了这条公路上。
⑨等他确信后面没人追时,才慢慢定下神来。这时他发现,这条高速公路是自动移动的,路的两边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路中间有一条白线。他踏上那条离他跑出来的地方相反的路,在上面又跑又跳,路过了无数的城市和村庄。真有意思,他就好像是一个能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器人,又好像是一个身上布满线路的真人。但他发现自己不能自由地选择感情,感情像个不速之客,好像知道什么时候该到似的。
⑩有时,当大路上只剩下他一个人赶路时,他会产生一种挺奇怪的感觉,电脑储存器没来得及告诉他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他连续旅行了好几个星期,一路上哼着一首自己编的,专为在有D感(愉快)时唱的歌。后来,他身上快没电了,可是他又没钱充电,他全身没劲,终于倒在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地方。
⑪第二年春天,两个种检验草的工人发现了这个小机器人。其中一个是专爱修修补补的小伙子本诺,他用万能电源检查了一下小机器人,结果小机器人劈劈啦啦地站起来了。本诺高兴地给他上了润滑油,把搞乱的触角天线也整理好了。
⑫自此,小机器人就在他俩身边干在前主人那儿干的工作──记帐、干家务事。他觉得找到了归宿。可是,他没想到,这种幸福的生活竟有完结的一天。
⑬两个工人的合同期满了,又接受了到另一星球上种植检验草的新合同,而机器人却未被允许作星际旅行。当小机器人终于发现一路上照料他、修理他的本诺竟然想把他卖掉时,他觉得自己被愚弄了。
⑭其实本诺也是出于无奈。在市场上,几个买主上下打量小机器人,还掐掐他的防护衬垫。终于本诺忍无可忍,仍旧带着小机器人回到了已被转让了的房屋。
⑮新房主倒是个和平本分的人,但他的境况不好,一家几口人都靠他来养活,他害怕付不起机器人的保养费。
⑯最后,小机器人一个人留在了屋里,再也没有见到本诺回来。他等啊等,以前没有朋友一人流浪时的那种难以形容的感觉,充满了他的全身。他所经历的一段最美好的日子到头了。他今后该怎么办?
⑰小机器人看见了那位新房主,便慢慢地走到他身边,小声说:“对不起,我能帮您种草。”
⑱那人吓了一跳,猛然转身,吃惊地看着他。房主的两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好奇地瞧着他。
⑲“我的使用费和保养费也许并不像您想象的那么高,再说,我什么帐都能算,什么活都能干。”
⑳那两个孩子先是瞪着大眼睛迷惑不解地打量着小机器人,后来又焦急地抬头看着他们的父亲。
21小机器人产生了H感(“H”代表“绝望”),他头上的两支触角式天线也越垂越低。
22做父亲的看着他,犹犹豫豫地说:“他简直像个有感情的生物,看起来很孤独。”
23两个男孩不明白什么叫孤独,做父亲的就讲给他们听。这正是小机器人平时常常感到而又叫不出名字来的那种感觉。
24原来,他一直在体验着孤独。
25慢慢地,小机器人跨上了往回走的移动道路。
26“嗨,小机器人,别走!我们要你了。”是那父亲在叫。
27“别一个人走开,孤独的朋友,”两个小男孩喊着,“跟我们住在一起吧!”
28小机器人害羞地耷拉着脑袋,胸中却激动不已。他转过身,向着他们跑去,边跑边用脚板打着拍子,哼着他的D小调。
小说先后描述了小机器人的不同境遇。结合全文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1)
(2)救助小机器人的本诺外星谋职,小机器人因无人照料被遗置。
(3)
结合文意,揣摩文中第⑳段中加点词语“迷惑不解”“焦急”各隐含了两个男孩的什么心理。
迷惑不解:
焦急:
小说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
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
(1)本文以社会现实为依托,利用对未来的想象,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与机器人的关系。结合本文对小机器人的相关描述,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谈谈你对“人和机器人如何相处”的看法。
(2)本文中的“小机器人”和2015年语文考试说明中《机器人罗比》中的“罗比”同为机器人,但他们的遭遇却不同,你能否就此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思考,并解释你这样提问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