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课文句子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指南录后序》)
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用“/”给下列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
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节选自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1)欧阳修,号______。(2)子云,指汉代文学家______。
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放鹤亭记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升高而望,得异境焉(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3)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5)翻然敛翼,婉将集兮(6)啄苍苔而履白石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
C.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
D.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
D.作者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2)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3)观其所以微现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苏轼《留侯论》)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注,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注]渐:(疾病)加剧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幸东都幸:帝王亲临 |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讽:劝谏 |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辞:借口 |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顾:考虑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 |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
(2)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3)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维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其私人私人:自私的人 |
B.明年至郡明年:第二年 |
C.除授有是非除授:授予官职 |
D.范计功行赏,奠不曲当曲当:完全恰当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
B.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
C.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
D.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理宗很认同。 |
B.杜范任职宁国府知府时,积储粮食,使府库丰盈,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任职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针砭时弊,毫无隐瞒。 |
C.杜范不愿与李鸣复共事,提出辞职,皇帝不准,甚至不让他出城。后丞相史嵩之谋求起用复官没有成功,杜范就任右丞相。 |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将其分化瓦解,一方面宽宥抚慰灾民使其归乡,一方面处分张世显,用计擒获斩之。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5分,共10分)
(1) 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2) 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
写出下列句子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4.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