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
| A.传统思想文化 | B.君主专制制度 | C.传统的小农经济 | D.反动政府的统治 |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反映了
| A.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 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
| 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 D.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A.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
| C.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 D.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名美国记者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当时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 A.推进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
| B.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经济建设中 |
| C.通过国家力量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调控 |
| D.实行计划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
|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
学者陈衡哲在《西洋史》中写道:“科学与文艺是文化的双翼,缺了一样,那个文化便成为畸形的了。科学是偏向理性的,文艺是偏于情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对启蒙运动兴起所起作用最大的莫过于()
| A.牛顿 | B.达尔文 |
| C.达芬奇 | D.莎士比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