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下材料
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新军打开库门响应……,第二,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请回答:
①上述起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起义的组织者是谁?
②起义胜利后,第二年元旦宣告成立了哪一政权?在什么地方成立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的“中华”与“朕”分别指谁?
(2)哪个少数民族首领娶了文成公主?产生了什么影响?
(3)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这个朝代为巩固国家统一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请在图二方框内填写出政权的正确名称。哪一场战争为这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时代特点有什么不同?
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学生在学完本学期的历史课程后,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到的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他们一起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材料一“……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它形制雄伟,重达 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材料二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的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着涓涓清流。”
材料三“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它的出土说明了当时哪一手工业部门的发展?
(2)材料二中这个“了不起的工程”叫什么?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谁?
(3)材料三中祖冲之取得的“这项成果”是什么?他的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青少年学生学习?
(4)依据这三则材料,你认为七年级二班学生这次探究活动的主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
材料二: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上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会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10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他创立的学说对后世有何重要影响?
(3)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含了战国时期哪三家思想学派的观点?请分别指出。
近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请回答:
(1)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2)图二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的某宝岛,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3)17世纪中期,面对图三的情境,清政府哪位皇帝组织哪两次反击战?最终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从而解决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4)“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图片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至少两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