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丹柯(节选)
高尔基
古时候地面上就只有一族人,穿越不过的森林从三面把这族人的营地包围着,而在第四面才是一片草原。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但是有一次,艰难的时候来临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出现了另外一些别的种族,把他们赶到林子的深处去了。因为这座森林非常古老,在那儿尽是泥沼和黑暗,树枝又这样密层层地交缠在一起,透过这些树枝都看不见天空,而太阳的光线也好不容易才穿过浓密的树叶,为自己打穿一条照到泥沼的路。但是当它的光线落到泥沼的水面上时,泥沼就升起一阵恶臭,而人们就因为这种恶臭接二连三地死掉了。那时候,这一族人的女人和孩子们都开始哭泣起来,而父亲们则在沉思着,天天堕进了忧愁。必须走出这座森林,要这样做那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后退,——在那儿有着强悍的和凶恶的敌人;还另有一条路是前进,——但矗立着巨人似的树木,它们用粗大的树枝互相紧紧地拥抱着,把交错的树根深深地插进泥沼的粘滑的污泥里面。白天的时候,这些像石头一样的树木,静默无语地,动也不动地在灰暗的暮霭里矗立着,可是每当夜晚人们燃起篝火时,它们就更加密实地在人们的四周围紧逼过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始终有一个坚固的黑暗的圈子,把这些人包围住,它好像要压倒他们。而这些人本来是习惯于草原的空旷的。可是还有更可怕的,就是当风吹打着树梢,整个森林都阴沉地喧响起来的时候,就像是在威胁他们,为这些人唱送葬的歌似的。但无论怎样说,这毕竟是些强有力的人,他们能够和那些曾经一度战胜过他们的人们作殊死的斗争,他们知道不能在斗争中死掉,因为他们有着许多先人的遗训,假如他们轻易死掉的话,那么他们的遗训就也和他们同归于尽了。因,他们在漫漫的长夜里,在森林的阴沉的喧响之下,在泥沼的毒臭之中坐着想着。他们这样坐着,而篝火所照出来的影子,就在他们的四周围跳着无声的舞蹈,这一切看起来,好像并不是影子在跳舞,而是森林和泥沼的恶毒的幽灵在狂欢胜利……大家还是坐着和想着。但从没有一种东西,无论是工作、或者是女人,比这些忧愁的思想更能使这些人的身体和心灵困乏。大家都因为想得太多而困惫无力了……恐怖在大家的心里诞生,用坚强的手把他们束缚住了。女人们为那些死于恶臭的人们的尸体和那被恐惧所束缚住的活人的命运而哭泣,更加引起了恐慌,于是在森林里面开始可以听见懦怯的话语了。最初这还是胆小的和低声的絮语,但是后来声调越来越高了……他们想走到敌人那里去,向敌人献出他们自己的自由,被死所威吓住了的人,再也不害怕奴隶的生活了……但就在这个时候,丹科出现了,他一个人救活了所有人的性命。
丹科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漂亮的年轻人。美丽的人时常都是勇敢的人。现在他就向他们,向自己的伙伴们这样讲道:“只靠空想,是推不开挡在大路上的石头的。谁什么事都不做,谁就会毫无办法。我们为什么要把精力都浪费在空想和忧愁上呢?起来吧,让我们走进森林,穿越过它,要晓得,它总有个尽头的,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有个尽头的!走吧!喏!嗨!”大家都看着他,看出他是所有人中间的一个最优秀的人,因为在他的两只眼睛里面,闪耀着无穷的力量和活生生的火光。
“你带领着我们走吧!”他们说道。
那时候他就带领着他们向前走……
丹科带领着他们。大家都友好地跟在他后面走——大家都深信他。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呀!他们走了很久……森林是愈来愈浓密了,大家的气力也愈来愈小了!于是大家开始埋怨丹科,说他是个年轻而没有经验的人,正把他们带领到死亡城去。但丹科始终是走在他们的前面,勇敢而又泰然。但有一次,一阵大雷雨在森林的上空震响起来,树木阴沉地、威严地喧嚣着。那时候,森林里变得非常黑暗,就好像自从世界诞生以来的所有的黑夜,一下子都聚集在它里面一样。这些渺小的人,在巨大的树木之间和在闪电的威严的咆啸之下走着,气力越来越小。人们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那些被它折磨够了的人们都丧失了勇气。不过他们羞于承认自己的无力,于是他们就把怨恨和愤怒发泄到那个走在他们前面的人——丹科身上。他们开始责备他没有能力带领他们,——瞧,他们就是这样的!大家都停下来了,在森林的胜利的喧扰之下,在战栗着的黑暗之中,这群疲倦了和凶恶的人们就开始审问丹科。他们吼道:“你是个对我们毫不足道和有害的人!你带领着我们,把我们都弄得疲惫了,为了这,你就应该死!”
“你该死!你该死!“他们叫道。
森林还是在怒吼着,怒吼着,重复着他们的叫喊声,而闪电则把黑暗撕成一块块的碎片。丹科看着那些他费力所带领的人,看见这些人就好像是群野兽一样,站在他的周围,他们的面孔上找不到一点高尚的品格。丹科知道绝不能得到这些人什么宽恕,这时候他的心里沸腾起一阵愤怒之火,但因为怜悯这些人而又熄灭下去了。他爱人们,他想:也许没有了他,这些人真会毁灭掉的。于是在他的心里就迸发出了一阵想要拯救他们的愿望的火光,要把他们带领到容易走的路上去,这时候在他的眼睛里就闪耀出一种强烈的火焰的光线……当人们看见这种情形的时候,以为他要发狂了,所以他的眼睛才这样明亮地燃烧着。可是他们像狼群一样地准备起来,等待着,猜疑他会同他们搏斗,因此他们把他包围得更紧了,为了更容易抓住和杀死丹科。而他也早已明白了他们的心思,因此他的心也燃烧得更加明亮,因为他们的这个心思,在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忧虑。森林还是在唱着它的阴沉的歌曲,雷还在轰响着,雨还在下着……“我要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呢?!”丹科比雷声更有力地狂叫道。他忽然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那颗心正像太阳一样明亮地燃烧着,而且比太阳还更明亮,整个森林静默无声了,都被这个对于人类伟大的爱的火炬照得通亮,而黑暗也因为它的光亮向四面八方逃跑了,躲进森林的深处战栗着,或者堕进到泥沼的深洞口里去。人们呢,大惊失色,变得像石头一样。
“我们走吧!”丹科高叫着,他冲到所有人的前面的位置上去,高高地举着那颗炽燃的心,给人们照亮着道路。
他们都像着了魔似地跟在他后面走。这时候森林又重新咆啸起来,惊奇地摇摆着树梢,但是它的咆啸声,全被奔跑的人们的脚步声所淹没了。大家都迅速地勇敢地奔跑着,为这颗炽燃的心的惊人的景象所吸引着。现在即使有人毁灭了,但是他们也会毫无怨言和眼泪地死掉。丹科始终是走在前面,他的心始终在燃烧着,燃烧着!
森林闪避不及地在他们前面让开路来,待他们走过却又仍然是密层层的和哑默的留在后面。而丹科和所有的人,立刻就像沉浸在充满着阳光,有着新鲜的空气和被雨水所洗刷过的大海中。雷雨还在那儿,在他们后面,在森林的上空;而这儿太阳照耀着,草原透散着清鲜,草儿带着钻石一样的雨珠在闪耀着,大河也泛着金光……这正是黄昏的时分,由于太阳落山时的光线,大河变成了红色,就好像是从丹科被撕开了的胸膛里所流出的热血一样。 高傲的勇士丹科,向出现在自己前面的草原的空旷投射出视线,——他向自由的大地投射出快乐的视线,并且骄傲地大笑起来,然后他倒了下去——就死掉啦。
那些快乐的和充满了希望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亡,也没有看见那颗勇敢的心还在丹科的身体旁边燃烧着。只有一个谨慎小心的人注意到这件事,他害怕得什么似的,就用脚踏在那颗高傲的心上……于是它就碎散成为许多火星而熄灭了……
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柯作为一个成功的英雄形象,除了作者精心设置的情节结构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外,还得益于这一人物一心为公的高贵品格和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的性格特点。 |
B.面对族人的困难处境,丹柯果敢而自信地站出来,在众人还在为可能面对的困难彷徨失措的时候,他指引并鼓励大家行动起来,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在遇到密林时,他不急不躁,依旧葆有乐观的天性。 |
C.在大雷雨来临之时,因疲惫和软弱丧失了斗志的人们众口一词地诋毁他,他们不去战胜森林的黑暗反而开始围攻引路的丹柯,丹柯孤身一人面对自然界和族人的双重“大雷雨”,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丝毫的动摇。 |
D.族人的出尔反尔并没有改变它继续为众人引路的念头,恰恰相反,当族人在咆哮的雷声中掏出了他的心之后,他还高举着自己燃烧的心,为众人照亮通往希望的道路。 |
下列对小说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
B.丹柯和鲁迅《药》中的夏瑜都是悲剧人物,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夏瑜却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 |
C.这篇小说的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的表达,在效果上有加强作用。但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违反了小说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 |
D.小说结尾,一颗勇敢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 |
下列对小说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之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
B.丹柯和鲁迅《药》中的夏瑜都是悲剧人物,不同的是,丹柯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夏瑜却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悲剧英雄形象。 |
C.这篇小说的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的表达,在效果上有加强作用。但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因此违反了小说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 |
D.小说结尾,一颗勇敢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颇有鲁迅笔下启蒙者的味道。 |
下列概括丹柯领导族人遇到的困境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 )
A.在森林的恐惧的压迫下,族人开始犹豫、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丹柯却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 |
B.遇到密林时,人们开始抱怨他年轻而没有经验,可是他还在他们的前面走着。 |
C.大雷雨来临时,人们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抱怨指责甚至要弄死他,可他掏出自己的心来为人们引路。 |
D.树林分开了,广大的海洋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另一个肖邦
佚名
自从青年时代离开波兰,肖邦就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被运回故乡的只有他的心脏。出生于华沙省热那佐瓦沃拉的肖邦,虽然父亲是住在波兰的法国人,但母亲的波兰血统在他身上却始终占着优势。肖邦的音乐无论在外表上如何显现巴黎气质,但内在的精髓却更多地凸现出斯拉夫人的民族特质,“使用一架巴黎钢琴的波兰诗人”是对他的一个比较形象又恰当的描述。超绝的才情让肖邦从不依赖传统形式或手法进行创作,而波兰人特有民族气质和音乐素材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之源。15首波洛涅兹舞曲和56首玛祖卡舞曲是最具波兰气质的音乐作品,他们是英雄的赞美诗,是灵魂的舞蹈。
保罗·亨利·朗在他的权威音乐史专著中说,“没有肖邦,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是难以想像的……肖邦的情感幅度广阔得惊人,从轻淡的、太空般的愁绪到灼热的光芒和赞歌般的意气风发。”肖邦的外表和纤弱的体质常常要给人一种阴柔、女性化的错觉,就像那些为数众多的肖邦的肖像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而真正熟知肖邦音乐的人,会意识到只有肖邦好友德拉克罗瓦的肖邦肖像才表现出肖邦的某种内在精神气质。那是另一个肖邦,他让我们常常想探究外表纤弱忧郁的诗人到底哪儿来的英雄主义的悲壮和激昂。
无数个马略卡岛上海风吹拂的夜晚,无数个诺昂庄园田园间散步的黄昏,肖邦从未停止过思念他的故国波兰。无论是在艺术名流会聚的桑夫人的客厅中演奏,还是在西班牙古老修道院的小屋中作曲,肖邦的思绪始终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树林和小屋所牵引。乡愁已不是一种情绪,而成为他精神在别处的一种象征;波兰与其说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土,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为自己建立的一个精神家园。因为这样一种灵魂的独立和精神的超越,肖邦才成为肖邦——那个无愧于时代英雄称号的诗人肖邦。为什么说“使用一架巴黎钢琴的波兰诗人”是对肖邦的一个比较形象而又恰当的描述?
答:
请从文章中简要概括肖邦的情感特点。
答:
文题“另一个肖邦”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两篇文章同为写肖邦,却有着不同的风格,请与《肖邦故园》作比较,思考写法上的异同。
答: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肖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
面对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肖邦是在“促膝谈心”?试联系文章内容分条回答。
答:
作者对肖邦、肖邦之家以及肖邦的音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
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语言优美,感情深邃,真挚感人。作者仿佛为我们演奏一首格调铿锵的乐曲,描绘一幅色彩浓烈的田园风景画。 |
B.“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一描写,写出了肖邦之家夏天景色的悠扬和清丽,使人心荡神怡。 |
C.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分别描写肖邦之家四季的景致,从整体上能给读者一种直观、立体、综合的阅读感觉。 |
D.作者写冬天的风雪与寂静,是为了突出肖邦的孤独以及肖邦音乐的曲高和寡。但只要你理解了肖邦,就会感受到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之家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如歌如画,让人回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语,我想对你哭
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巳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迭“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
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应届、往届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届、往届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再看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态度冷漠,了解浅陋。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从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打算应学生要求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包括其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如果这消息确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我想这篇体现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语言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体会得出。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狼来了”。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汉语,我只有对你哭!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段为何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作者在文中举丁肇中、《最后一课》的例子,各有什么用意?
武汉大学某教授讲演时,学子们先是一片哗然,而后全场寂然,其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汉语与外语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少中国顾客指出,麦当劳的就餐环境和优良服务是吸引他们来就餐的重要原因。在一些中国年轻人看来,麦当劳的就餐环境既浪漫又舒服。有些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经验。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对于儿童来说,到麦当劳吃东西是最高兴,最值得向伙伴们炫耀的事情。它也是少年儿童与朋友一起庆祝自己生日的好地方。
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体现。想想历史上所有其他外来文化的传入,不都有着相似的过程吗?不论是外来的有形器物或是外来的无形思想,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的火药传到西方就被变成了制作快枪利炮的材料。中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方就成为他们远航殖民扩张的工具。中国百姓日常用的笤帚到了西方往往变成挂在墙上的艺术品。20世纪80年代初,当西服重新在国内出现时,被赋予了开放的符号意义,穿不穿西服则有了保守和开放的符号含义。这和20世纪初源于西方的中山服被视作革命的象征有其相似之处。
“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
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对麦当劳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非常生动的例证。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它从来就不为,也不可能是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是永远不可能被克隆的。中国顾客特别是那些有着高收入的年轻人为何喜欢光顾麦当劳?
“全球化”是不是“一体化”?“全球化”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作者为何说“‘全盘西化’是一种虚幻”?
你认为“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是如何互动的?
(二)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示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是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炮枪和烟灯,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依次填入上段中划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 虽然 但是 所以 | B.只有 虽然 倘使 但 |
C.虽然 但是 只要 但 | D.只有 因为 所以 因此 |
“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意思是
“大宅子”比喻“鱼翅”比喻
“烟枪和烟灯”比喻“姨太太”比喻对于“鸦片”,采用不同于“鱼翅”“烟枪和烟灯”的态度,是因为“鸦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