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材料一 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封建专制是中国政治无计可逃的唯一选项。辛亥 革命通过武装起义掀倒了皇帝的宝座,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 制制度。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张謇深刻地指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辛亥革命与以往革命迥然不同”这一观点的理解。(8分)
材料二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如此慨叹辛亥革命:“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在亡国灭种的忧愤中,辛亥英烈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悲壮呐喊,高扬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和集聚了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大业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思考,新时期我们应怎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2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把自己为 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党不仅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 史使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全国执政后,党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3)结合材料三,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把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变为现实的。(6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按照“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经济作用?(4分)
(2)用矛盾的观点回答,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什么要坚持“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4分)
有经验的造纸工人用手一摸就知道纸的准确厚度;老猎手凭一点蛛丝马迹就可以断定走过的野兽的种类、数量、大小、雌雄;汽车修理高手一听声音就知道毛病在哪里……正所谓“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
请用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简要回答:为什么“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6分)
2010年7月29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纲要提出的今后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2分)
(2)列举我国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所采取的措施(2条)。(2分)
(16分)北京市政府从2010年5月24日起开展“建言十二五, 共许新蓝图”的公众参与活动,就如何编织北京“十二五”规划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1)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政府通常可以采取哪些种方式让公民参与决策,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
材料二世界主要国家燃料燃烧CO2排放情况
注:CO2浓度升高、排放量加大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当前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材料三“低碳”也是上海世博会的建园理念。上海世博会建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展示了未来城市建筑的设计理念。例如: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造型层层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屋顶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上海案例馆“沪上·生态家”有着弄堂、石库门山墙、老虎窗等中国设计元素,又集中了浅层地热、热温独立空调、智能集成管理、自然通风技术、太阳能一体化等生态节能环保技术。
材料四山东省政协委员为发展低碳经济献计献策。他们纷纷表示,发展低碳经济,要转变理念,树立环境优先的观念。周惠敏委员强调,要增强节能减排意识,摒除“不差我一个”的观念,低碳经济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要从现在做起。宗成中委员和宗金明委员指出要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徐群委员特别强调,发展低碳经济不完全等于发展新能源,有时候会出现节能不减排、低碳高污染的情况。例如,太阳能是低碳的,但太阳能电池板所产生的高污染也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不能为了简单的低碳而低碳。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就解决两图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建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世博建筑的设计理念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协委员们观点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