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材料一 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封建专制是中国政治无计可逃的唯一选项。辛亥 革命通过武装起义掀倒了皇帝的宝座,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 制制度。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张謇深刻地指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辛亥革命与以往革命迥然不同”这一观点的理解。(8分)
材料二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如此慨叹辛亥革命:“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在亡国灭种的忧愤中,辛亥英烈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悲壮呐喊,高扬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和集聚了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大业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思考,新时期我们应怎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2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把自己为 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党不仅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 史使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全国执政后,党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3)结合材料三,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把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变为现实的。(6分)
2004年11月,在陕西召开的全国扶贫工作会议指出:距离2010年只有6年的时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为了实现中国政府的承诺,必须与贫困进行最后的斗争。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解决目前的贫困问题难度更大,任务异常艰巨,不可有任何的松懈和麻痹。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以实施整村推进计划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培训为切入点,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努力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培育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有理由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与贫困进行的斗争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请简要分析。
我国的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实施远距离跨流域调水是中国为解决缺水地区“燃眉之急”的一大举措,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远程跨流域调水最频繁的地区。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条河调水不要超过20%,用水不要超过40%,否则会直接导致河流丧失自我净化能力,最终导致水资源的根本枯竭。
运用哲学常识说明国际上关于调水极限的观点给我们的警示。
A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办企业中有80%以上资不抵债,面临破产。受天灾的影响,一部分刚刚脱贫的农户重新返贫。然而该县大搞“形象工程”,县城大街两旁栽满300元一株的棕树,200元一株的茴香桂,长达54千米的公路两旁每隔两米就有一株塔松,临街所有建筑不论住房还是公厕,全部漆成红色;一些农民在山上培养食用菌,但县里以搞“七乡八镇百里菌长廊”为由,勒令他们搬到公路两旁,造成食用菌大幅减产,使百姓怨声载道。
B县原属贫困县,但该县从本县实际出发,狠抓粮食生产,使粮食产量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在此基础上,搞多种经营,农民收入6年增长4倍,实现了整体脱贫。
请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县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A县应怎样做才能实现脱贫?
某地遭特大水灾,面对灾情,议论纷纷,第一种人说:“这是天意,人没法子。”第二种人说:“多年辛苦白费啦,荒年已成定局,无法改变。”第三种人坚定地表示:“灾害虽已发生,这是事实,但以丰补歉还是大有可为的,要自力更生战胜自然灾害。”
结合以上议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三种人各属什么哲学派别?(6分)
(2)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评析这三种人的观点。(8分)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的特大型工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千秋大业。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三峡工程建设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和政策。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兴建水利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党和国家领导人会同各方专家,对在长江上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彻底解决洪患,以及截流选址、筑坝等问题,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并在资金、设备、材料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程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目前,三峡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说明三峡工程建设是怎样体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