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实践)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问题。
成分 NaNO3 K2HPO4 KCI MgSO47H2 FeSO4 (CH2O) H2O 抗生素
O
含量 3g 1g 0.5g 0.01g 0.05g 30g 1000mL 0.l万单位
(1)该培养基包含的营养成分有 。依物理性质,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依功能看,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若用该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的物质有 ,应加入的碳源是 。
(3)配制培养基时,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倒平板时,一般需冷却至50℃左右,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在固体培养基上接种菌种的常用方法有 。
下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图乙为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①②③④表示液体成分。据图回答问题: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图乙中______(填图乙中的数字)的每一种成分和_____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在寒冷条件下,图甲中的___(填数字)结构能产生兴奋沿_____神经传到______并通过______的方式加速热量产生,所以表现为全身颤抖。还可以作用于_______,促进其分泌的激素增加,这些激素随图乙中的______液体流到全身,最终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促进代谢产热。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
无籽葡萄含糖量高、口感好,食用方便及不会给小孩造成籽粒误入气管的危险等优点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形成原理,可将无籽葡萄分为:天然无籽葡萄和人工培育无籽葡萄。
天然无籽葡萄是由于种种原因,个别葡糖植株或枝条发生变异,结出了无子果实。人们就取其枝条采用扦插,嫁接等无性繁殖手段将其保存下来,形成了无籽品种。在通过扦插繁殖无籽葡萄的过程中,葡糖枝条生根情况是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萘乙酸(NAA)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葡萄枝条若干、烧杯、培养皿、量筒、NAA、蒸馏水等。
配制一系列具有浓度梯度的萘乙酸溶液5份,编号为1~5号。
实验步骤:第一步:将葡萄枝条随机均分为5等份;
第二步:将5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1~5号NAA溶液中:第三步: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第四步:每天对扦插的枝条生根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①该实验中,当NAA的浓度为12mg·L-1的枝条不能生根的原因是______。正式试验中配置的NAA溶液浓度依次为______(浓度梯度差为1.0mg·L-1)
②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观察指标除此之外,还可以是______。同时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_______。
人工培育无籽葡萄时,可采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_______(未授粉/已授粉)的雌蕊柱头。由此获得的无籽葡萄品种经扦插繁殖,正常种植,其结出的葡萄_____(有/无)种子。
为探索葡萄的最佳种植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图甲表示葡萄植株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氧气释放量与温度的关系(A)以及黑暗条件下氧气吸收量与温度的关系(B);图乙表示在20℃条件下葡萄植株氧气释放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可以看出,在____℃时,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
②图乙中的D点的值是_____mg/h。
③在温度下降到15℃的过程中,图乙中A,B,C三点移动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葡糖的最佳种植条件为;温度_____℃,光照强度为_____点。
在培育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中,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常作为标记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细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生长。右图为获得抗虫棉的技术流程。请据图回答:
(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______、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__________。
(2)A过程需要的酶有和。
(3)要把重组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首先必须用__________处理土壤农杆菌,使土壤农杆菌转变为__________态;然后将在缓冲液中混合培养完成转化过程。
(4)含有重组质粒的土壤农杆菌侵染离体棉花叶片组织后,将离体棉花叶片组织培养成再生植株要经过[C]_________________和[E]_________________。如要确保再生植株中含有抗虫基因,可在C过程的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
(5)目的基因能否在棉花植株体内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这需要通过检测才能知道,检测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野兔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等位基因A1、A2、A3分别决定灰色、褐色、白色,它们之间具有不循环而是依次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甲对乙显性、乙对丙显性,则甲对丙也显性,可表示为甲>乙>丙),根据遗传系谱图回答问题。
(1)基因A1、与A2、A3的根本区别是。 若A1共含有1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共200个,则该基因第三次复制,共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个,该基因所控制合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种类最多为。
(2)已知A2对A1显性,根据系谱图可确定A1、A2、A3的显性顺序是(用字母和符号表示)。I2的基因型为。Ⅲ1与Ⅲ5交配产生灰毛子代的概率为。
(3)野兔有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称作Pelger异常。将Pelger异常的雌雄野兔杂交,后代结果如下:正常雌兔58个,Pelger异常雌兔117个,正常雄兔60个,Pelger异常雄兔119个。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4)欲探究野兔毛色基因与Pelger异常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设计实验如下:取Pelger异常的纯种灰毛雄免与正常的白毛雌兔作为亲本杂交,得F1,再用F1中Pelger异常的灰毛雌雄兔相互交配得F2,观察并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①若灰毛兔与白毛兔之比为,则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灰毛兔与白毛兔之比为,则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用字母回答),以上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2)向该农田中投放少量落叶等废弃物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 000 J/(cm2·y),则B捕食A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为;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cm2·y)。
(4)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提高产量的原因是。
(5)当生物B因使用农药数量减少时,生物C的种群数量短时间的变化为。
(6)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是,在此过程中其恢复力稳定性将。写出该系统的一条食物链。(用图中字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