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西省某山区县1970~2000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回答7-8题。
年 份(年) |
森林覆盖率(%) |
耕地面积(km2) |
年降水量(mm) |
气温年较差(℃) |
河水含沙量(%)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人口(万人) |
1970 |
39.7 |
100.6 |
1560 |
18 |
1.3 |
9.9 |
41.5 |
2000 |
20 |
132.8 |
1080 |
25 |
3.8 |
12.5 |
62.8 |
从1970年至2000年,下列各项统计数据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森林覆盖率 | B.河水含沙量 | C.人均耕地面积 | D.人均粮食产量 |
造成该地30年中粮食单产变化的原因是
A.耕地面积增加 | B.人口增长加快 |
C.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 | D.农业科技发展 |
下图中,ABC为昏线,AD、BE为纬线的一部分,BD、CE为经线的一部分,读图完成下列小题。若A与B的时差与B与C的时差之比为1:2时,则E点的日出时间比D点()
A.早8小时 | B.早12小时 | C.晚8小时 | D.晚12小时 |
若BD与CE的长度之和为一年中的最小值,则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华北平原小麦返青 |
B.天山牧民迁往高海拔地区的草甸牧场 |
C.长江三峡大坝的水位不断升高 |
D.欧洲的圣诞树销售火爆 |
下表是冬至日四地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地点 |
日出时间 |
日落时间 |
① |
7∶15 |
18∶45 |
② |
3∶00 |
17∶00 |
③ |
21∶20 |
6∶40 |
④ |
11∶20 |
0∶40 |
四地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④① | B.②④①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①④ |
表中③地位于②地的()
A.东南方 | B.东北方 | C.西南方 | D.西北方 |
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右图为某日某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0° | B.20°N | C.20°S | D.23.26′N |
某地当日比图中甲地的夜长时间略短,却与甲地同时迎来日出,该地应位于甲地的( )
A.东北方向 | B.西北方向 | C.东南方向 | D.西南方向 |
图2中四幅小图,能正确表示乙地24小时内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是( )
A.a图 | B.b图 | C.c图 | D.d图 |
右图为“不同纬度一年中昼长变化折线图”,a、b、c 为三个不同纬度上所做出的折线,①②③④为不同的日期, 读图判断下列小题。在a纬度附近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A.经常可以看到极光 |
B.一年中有半年极昼 |
C.每天夜晚均能用北极星确定方位 |
D.终年高温多雨 |
如果b地在北半球,则在③日期前后()
A.北京地区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
B.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
C.黄河和叶尼塞河同时出现凌汛 |
D.此日过后大连的昼小于夜 |
根据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经纬度位置,判断下列小题。若甲、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2.2cm,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
A.1:1000万 | B.1:10000万 | C.1:500万 | D.1:5000万 |
图中四地()
A.乙、丁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
B.甲、丙两地昼夜长短相同 |
C.乙、丁两地地方时相同 |
D.甲、丙两地日出、回落时间相同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四地均位于西半球太平洋上 |
B.图中四地自转线速度相同 |
C.物体从甲地向南做水平运动,将向西偏 |
D.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丁地位于北京的西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