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一文,回答下面题目。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 李晓
1他的亲人,有13 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温家宝。
2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那些普通的母亲一样。早年,她只是天津城里一位寻常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和母亲住在天津城里一条古朴的小胡同里,他与小伙伴们把门板卸下来当乒乓球台,他母亲喜欢把钥匙放在邻居家里,放学后,他便到邻居家拿钥匙:“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儿了?”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以后,母亲还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给他带到北京。后来,她的儿子成了国家总理。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 1942 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他这样深情地说。这绝不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即兴表达,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内心的感激和感恩。
3三年前春天的下午,他到日本访问,在国会刚刚进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成功演讲后,他便给母亲打电话:“妈,我讲得怎样啊?”在当天的电视直播里,双眼昏花的母亲一直看完了他的演讲,接到他的电话,老母亲当即夸奖他:“孩子,你讲得很好,因为你是在用心讲。”他这才放心了。母亲是他信任的人,他等待母亲评论的心情,就像一个幼儿园孩子,等待老师给胸前佩戴大红花一样。在参加当日华人社团和中日友好团体近千人共同举办的欢迎大会上,他提起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母亲的,并说到“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的人无不为他的亲情所动容,许多人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日本老妇人,双手合掌向身旁一位中国人说道:“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很温暖…… ”
4在美国访问时,他再次回忆年幼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说:“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四真’就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些,在他做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的。
5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向一位哭泣的母亲伸出了慈爱的大手,那位母亲两岁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无钱求医,母亲的哭声揪痛了他的心。在他的关心下,孩子入院了,后来,他又自己捐助一万元给孩子治病。在视察路上,他中途下车,把手伸向了那位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后来,在全国掀起了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少次,看到他情不自禁地流泪……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
6多幸福啊,总理的母亲。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每当他外出视察与访问,雷打不动的,是母亲在新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而他,无论怎么繁忙,也还记得,常常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7给母亲打电话回家的总理,一个赤子的深情,才让他常常《仰望星空》,正如他在诗里诉说的那样:“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自《意林》2010年第10期,有删改)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从文中找出印证第6段“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三件事。
第2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的生活片断有何用意?
分析第5段“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一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从第6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
古人曾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叹,也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面对七旬总理与九旬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意,你有何感想?
冬雨
⑴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⑵北国的冬天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不禁使我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⑶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淅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⑷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喝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⑸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树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鼓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⑹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
⑺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变化无穷。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愤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着,温暖的春提前着,炎热的夏和灿烂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⑻一位诗人说过,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⑼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叶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⑴⑵⑶段依次从听觉、触觉、视觉写冬雨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
B.第⑷⑸⑹段分别写雨中的雾、树木和人,充满了诗情画意。 |
C.第⑺段“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中的“老皇历”是指北国的冬天本是下雪的季节。 |
D.“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的特殊含义是陈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生活实际了。 |
第⑵段“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中的“竟然”二字是针对文中哪句话而言的?
第⑷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描写雨中的雾?请各举一例说明。
本文和《济南的冬天》都是描绘我国北方冬天景色的,一是写冬天的雨,一是写冬天的雪。但二者所表达的感情又有所不同。请指出其不同之处。
敬畏生命张晓风
①那是一个夏天的长得不能再长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起先是不经意地坐着看书,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当时没有十分注意,只当是偶然风起所带来的。
②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漫地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憾。
③其实,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但也只是知道一条测验题的答案而已。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
④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也许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
⑤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荫,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乙文】
高处何处有张晓风
赠给毕业同学一个故事:
①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位老酋长正病危。
②他找来村中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对他们说:“这是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了,我要你们为我做最后一件事。你们三个都是身强体壮而又智慧过人的好孩子。现在,请你们尽其可能的去攀登那座我们一向奉为神圣的大山。你们要尽其可能爬到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然后,折回头来告诉我你们的见闻。”
③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我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那地方真不坏啊!”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你说的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而是山麓。你回去吧!”
④一周以后,第二个年轻人也回来了,他神情疲倦,满脸风霜:“酋长,我到达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我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
⑤一个月过去了,大家都开始为第三位年轻人的安危担心,他却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
⑥“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难道连蝴蝶也没有一只吗?”
⑦“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情。”
⑧“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按照我们的传统,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⑨真英雄何所遇?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简要说说甲文②④段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
②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请你具体说说对甲文题目的理解。
请你说说乙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按要求答题。(4分,每小题2分)
①甲乙两文都有人物描写,其中甲文划线处用了描写,乙文划线处用了描写。
②细读乙文第③段和第⑤段,说说写这两位年轻人主要用哪一种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①一些有着长距离迁徙习惯的动物,如海龟、鸣禽、黑脉金斑蝶和大西洋鲑等,它们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繁殖场所和栖息地而长途跋涉,形成大自然中一道奇伟壮丽的独特景观。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北极燕鸥是动物界长途迁徙记录的保持者,在一年的时间里,它们从北极飞往南极,又从南极返回北极,路途长达两万千米。幼鲑从出生地的淡水河游经几百千米到达海洋,成年后再回游到出生地。黑脉金斑蝶是一种看上去十分脆弱,实际上却非常坚强的生物,它们的迁徙路线几乎遍及北美洲。
②这些动物没有指南针,没有卫星导航系统,没有勘测地图,没有雷达,没有我们人类所拥有的种种复杂的仪器和工具,那它们是如何长距离迁徙而不迷路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直到最近才开始逐渐解开谜底。
③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或许源于它们所拥有两种杰出的超感能力:偏振光视力和磁感受力。人眼能看到自然光,但人眼没有辨别和觉察偏振光的能力。每当黎明和黄昏,太阳低垂在地平线下时,人眼便无法看到太阳的光线,但鸟类和蝴蝶却能看到此时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偏振光。科学家认为,鸟类等动物正是以这种偏振光作为迁徙路途中准确的参照点。
④迁徙动物还有可能利用它们体内的“磁罗盘”来进行导航。最近对信鸽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喙部含有一种微小的磁性晶体。这是一种“磁铁矿”,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磁性受体起着罗盘的作用。这种简单但可靠的罗盘对地球磁场十分敏感。
⑤研究发现,迁徙动物擅长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可用于导航的线索,如太阳、星星和地标等,加上它们出色的辨别偏振光的能力和对磁场的敏锐感觉,在它们的大脑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幅精确的线路图,引导它们完成惊人的千里迁徙。
(节选自2011年第11期《大自然探索》)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A.动物的超感导航能力 | B.动物有长距离的迁徙能力 |
C.动物迁徙有精确地线路图 | D.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物迁徙 |
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A.空间顺序 | B.逻辑顺序 | C.时间顺序 | D.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 |
根据文意,下列与迁徙动物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海龟、鸣禽、黑脉金斑蝶和大西洋鲑等,这些有着长距离迁徙习惯的动物,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繁殖场所和栖息地而进行长途跋涉。 |
B.科学家认为,偏振光是鸟类等动物在迁徙路途中准确的参照点。 |
C.鸟类和蝴蝶迁徙时能看到人无法看到的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偏振光。 |
D.北极燕鸥在一年的时间里,它们从北极飞往南极,又从南极返回北极,路途长达两万千米,迁徙线路几乎遍及北美洲。 |
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迁徙动物能长距离迁徙而不迷失方向,只因为它们具有出色的辨别偏振光的能力和对磁场的敏锐感觉。 |
B.鸟类的喙部都有一种“磁铁矿”,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磁性受体起到罗盘的作用。 |
C.迁徙动物善于在迁徙时寻找太阳、星星和地标等作为导航线索。 |
D.迁徙动物是利用它们体内的“磁罗盘”来进行导航的。 |
阅读《犟劲》一文,完成小题。
犟劲
宋跃辉
①天阴冷,会稽山腹地更冷。花期延时,茶叶的采摘也延时了。周文龙在王坛镇一个酒店喝酒,A天上飘落的雪花虽然轻盈,但他心里很沉。
②周文龙委实没料到,今年老天爷翻了脸。他的300亩有机“大越山龙”,本来就只靠自然生长,要是今年气候温暖,大越山龙的产量就会高一点,就能消化部分投资成本,遇到这寒冷的天,看来困难了。好朋友阿文终于打破沉默说:“还是快点用稻草保暖吧!我上网查过,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给茶树保暖啦。”周文龙一双目光紧盯着阿文,其实他心里十分清楚,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可以减少损失,茶农大多用这种方法给茶树保暖。
③酒店里有许多人都认得周文龙,平日里都晓得他是个乐天派,整天笑嘻嘻的,可眼下他的脸上都是愁。有几个茶农凑上来给周文龙洗脑子:“大家不都是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吗?你怕什么?再说喝茶的谁会晓得你用稻草给茶树保暖,就是知道了又会怎么样呢?” 周文龙的脸上这时倒是有了些许笑意:“不行,稻草上有农药残留物,有机茶要受影响的。”“哎呦呦,这能有多少残留物啊,说不定还没有呢!”周文龙还是坚决摇了摇头。
④晚上,他怎么也睡不着,几次起身,拉开窗帘看外面的天,B虽然漆黑一片,可他还是清晰地听到了雪花飘落的声音,虽然轻微,却像石子击在他的心上。他只能祈祷第二天雪停。如果再这样下去,几百亩的茶园恐怕只能收获几百斤茶叶。
⑤以前,周文龙在上海工作,但他还是喜欢家乡的山水,爱喝家乡的茶。可他清楚,茶农为了除虫和增加产量,会定期给茶树打药水,施化肥,不少厂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也不是很理想。于是七年前,他决定种植有机茶,想法很简单,如今大家最关心的就是食品健康,茶叶又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保证自己种出来的茶叶绝无污染,可以让人喝得放心、健康。
⑥当时,省里专家告诉他,这是有很大风险的,任何一个过程,都不能有一丝差错,难度非常大。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就是风调雨顺,他的茶叶品质再好,可是产量不高,又能挣多少钱呢?收回投资起码要好几年时间,还不如就搞些普通绿茶,种植、加工、运输都方便,钱也来得快。可是周文龙就是认死理,哪怕一条路走到黑,也要把有机茶事业坚持下去。前两年,老天爷帮忙,他的茶园虽然没挣到什么钱,不过看到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跑来求购大越山龙,他心里美滋滋的。然而,今年老天爷不再眷顾他,不是连续低温就是连着几天下雪,搅得他心里一直没有踏实过。他可以用稻草给茶叶保暖,但是,自己曾经对许多客人承诺过,他生产的是良心茶,绝不会为了提高产量,采取与有机食品生产相悖的做法。
⑦C翌日,雪还在飘,周文龙的茶树都被雪覆盖着。
⑧阿文再次对周文龙说:“气象预报说,这雪还要下。还是赶快用稻草给它们保暖吧。据说,微量的农药残留物,仪器也不一定能检测出来。”周文龙回答:“昨晚我想了一夜,无论怎样,我也要扛下去,绝对不能在有机茶上耍一点点花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选自《解放日报》,有改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写景之处虽然不多,但非常精彩。请你从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简要品析。
文末周文龙说:“我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请联系上文,想象周文龙曾经说过什么话,描写周文龙当时说话的内容及情态。
有人认为文章的第⑤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此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文章第⑥段写到:“周文龙所在的舜皇村的村民和周围不少茶农,都说周文龙傻。”读完本文,你认为周文龙真傻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最近,国内不少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就连如雷贯耳的外资书店“贝塔斯曼”,都因无力撑持而黯然退场。以前遍及大街小巷的书店,都渐渐从街面消失,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
②这不仅是书的厄运,也是报纸、杂志和一切纸媒的厄运。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媒的适度退场便成为必然。屏幕一开可知天下事,鼠标一点可购天下物, 便捷、高效、全能。信息时代摧枯拉朽的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汇成时代潮流,来势汹汹,无可阻挡。
③飓风好生了得,可飓风之下,寸草不生么?非也。环顾四周,上海的“季风”、北京的“万圣”、台北的“诚品”、南京的“先锋”、杭州的“枫林晚”、广州的“学而优”……他们依然挺立着,风姿绰约。这说明,纸媒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彻底消亡,手指对纸质的触摸,眼睛对书籍的温情,耳朵对翻书声的享受,再加上咖啡与清茶的氤氲缠绵,注定了这样的传统阅读是人类不离不弃的伴生物。
④其实,令人忧虑的不是书店的减少,而是阅读人群的稀少。有资料显示,欧洲年均每人纸质书阅读量,是中国人的近20倍。只要留意一下眼见为实的世界,看一眼欧洲的城际火车,瞅一眼日本和中国台北、香港的地铁,那种人手一册的安静场面常常令人心仪称羡。论科技,人家不比咱们落后吧,可为何人家的阅读习惯依旧“古典”?那是因为,纸质阅读早已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有幸福存焉。
⑤学者易中天曾用“危言耸听”的句式道出了他的“读书观”,即所谓“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乍听之下如入五里雾中,然细究之下却发现藏有深意。当一个民族的读书动力主要来自于“实用”,而非源自于“进益”,那么,要指望形成全民阅读之壮观美景,恐怕遥遥无期。只有全社会凝成“不顾无用,只要有益”的读书共识,才有可能造就风清气正的读书氛围。
⑥书店倒闭不可怕,可怕的是蛰伏其后的支撑精神的坍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店之“拯救”,仅靠政府的“象征性拨款”,虽可小范围救燃眉之急,但终究难以力挽狂澜。唯有由此出发深刻反思“人与书”的关系,才能保住和建立一座座文化地标,抵御来自花花世界的侵蚀,使之成为人们心灵的港湾。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请结合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
第③段中的划线句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简要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一方面认为书店倒闭“不可怕”,另一方面又表示“令人忧虑”、“可怕”,这是否矛盾?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在信息时代,“当网络阅读和网络销售渐成主流人群的生活方式时”,纸质阅读、纸质书信往来、上门拜年等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离我们远去。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例,简要阐述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