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
该图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完成问题。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 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 )
A.5月1日 | B.6月1日 |
C.7月1日 | D.8月1日 |
该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完成问题。图中“M-N”一线沿途( )
A.高差最大达300米 | B.海拔最低处为30米 |
C.丙处为谷地 | D.经过两个鞍部 |
在甲、乙、丙、丁四处观察,正确的判断是( )
A.甲处能看到乙处 | B.乙处能看到丙处 |
C.丁处能看到丙处 | D.甲处能看到丁处 |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将某一天三地的昼弧长短状况绘成示意图。读图,完成题目。 ①②两地所在的半球是()
A.①地在北半球,②地在南半球 |
B.①地在南半球,②地在北半球 |
C.①②同在北半球 |
D.①②同在南半球 |
北京、①②三地纬度高低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A.北京>①>② | B.②>①>北京 |
C.①>②=北京 | D.①<②=北京 |
在某城市(40°43′N)主街道可看到旭日或夕阳位于街道正中间的景象。这种“悬日”景观的出现其实是自然与人工建筑的搭配。下图显示的是该街道某年5月28日日落“悬日”景象,据此完成题目。出现这种景观,说明图示街道的走向为()
A.东—西向 | B.东南—西北向 |
C.南—北向 | D.东北—西南向 |
该街道出现“悬日”景观,既有日出的时候,也有日落的时候。若天气条件允许,每年5月28日和7月12日会出现日落“悬日”,那么,出现日出“悬日”的日期应为()
A.2月28日和4月15日 |
B.6月22日和8月30日 |
C.9月23日和11月29日 |
D.12月5日和次年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