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杜少卿辞荐举
[清]吴敬梓
①到家,娘子说道:“巡抚一个差官,拿了一角文书来寻,不知为甚事。”杜少卿道:“这又奇了!”正疑惑间,小厮来说道:“那差官在河房里要见。”杜少卿走出去,同那差官见礼坐下,差官道了恭喜,送上一角文书来。那文书是拆开过的,杜少卿看了道:“李大人是先祖的门生,原是我的世叔,所以向朝廷荐举我为官。我怎么敢当?但大人如此厚意,我即刻料理起身,到辕门去谢。”留差官吃了酒饭,送他几两银子作盘缠,打发先去了。门斗也给了二两银子,打发先去了。
②在家收拾,没有盘缠,把一只金杯当了三十两银子,带一个小厮,上船往安庆去了。到了安庆,不想李大人因事公出,过了凡日才回来。杜少卿投了手本,那里开门请进去,请到书房里。李大人出来,杜少卿拜见,请过大人的安,李大人请他坐下。李大人道:“自老师去世之后,我常念诸位世兄。久闻世兄才品过人,所以朝廷仿古征辟大典,我学生要借光,万勿推辞。”杜少卿道:“小侄菲才寡学,大人误采虚名:”李大人道:“不必太谦。”杜少卿道:“大人垂爱,小侄岂不知?但小侄麋鹿之性,草野惯了,近又多病,还求大人另访。”李大人道:“世家子弟,怎说得不肯做官?我访的不差,是要荐的!”杜少卿就不敢再说了。李大人留着住了一夜,拿出许多诗文来请教。
③次日辞别出来。他这番盘缠带少了,又多住了几天,在辕门上又被人要了多少喜钱去,叫了一只船回南京,船钱三两银子也欠着。一路又遇了逆风,走了四五天,才走到芜湖。到了芜湖,那船真走不动了,船家要钱买米煮饭。杜少卿叫小厮寻一寻,只剩了五个钱,杜少卿算计要拿衣服去当。心里闷,且到岸上去走走,见是吉祥寺,因在茶桌上坐着,吃了一开茶。又肚里饿了,吃了三个烧饼,倒要六个钱,还走不出茶馆门。只见一个道士在面前走过去,杜少卿不曾认得清。那道士回头一看,忙走近前道:“杜少爷,你怎么在这里?”杜少卿笑道:“原来是来霞兄!你且坐下吃茶。”来霞士道:“少老爷,你为甚么独自在此?”杜少卿道:“你几时来的?”来霞士道:“因这芜湖县张老父台写书子接我采做诗,所以在这里j我就寓在识舟亭,甚有景致,可以望江。少老爷到我下处去坐坐。”杜少卿道:“我也是安庆去看一个朋友,回来从这里过,阻了风。而今和你到尊寓玩玩去。”来霞士会了茶钱,两人同进识舟亭。
④庙里道士走了出来,问哪里来的尊客。来道士道:“是天长杜状元府里杜少老爷。”道士听了,着实恭敬,请坐拜茶。杜少卿看见墙上贴着一个斗方,一首识舟亭怀古的诗,上写:“霞士道兄教正”,下写“燕里韦阐思玄稿”。杜少卿道:“这是滁州乌衣镇韦四太爷的诗。他几时在这里的?”道士道:“韦四太爷现在楼上。”杜少卿向来霞士道:“这样,我就同你上楼去。”便一同上楼来,道士先喊道,“韦四太爷,天长杜少老爷来了!”韦四太爷答应道:“是哪个?”要走下楼来看。杜少卿上来道:“老伯!小侄在此。”韦四太爷两手抹着胡子,哈哈大笑,说道:“我当是谁,原来是少卿!你怎么走到这荒江地面来?且请坐下,待我烹起茶来,叙叙阔怀。你到底从哪里来?”杜少卿就把李大人的话告诉几句,又道:“小侄这回盘缠带少了,今日只剩的五个钱,方才还吃的是来霞兄的荼,船钱饭钱都无。”韦四太爷大笑道:“好,好!今日大老官毕了!但你是个豪杰,这样事何必焦心?且在我下处坐着吃酒,我因有教的一个学生住在芜湖,他前日进了学,我来贺他,他谢了我二十四两银子。你在我这里吃了酒,看风转了,我拿十两银子给你去。”杜少卿坐下,同韦四太爷、来霞士三人吃酒,盘吃到下午,看着江里的船在楼窗外过去,船上的定风旗渐渐转动。韦四太爷道:“好了!风云转了!”大家靠着窗予看那江里,看了一回,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照着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杜少卿道:“天色已晴,东北风息了,小侄告辞老伯下船去。”韦四太爷拿出十两银子递与杜少卿,同来霞士送到船上。来霞士又托他致意南京的诸位朋友。说罢别过,两人上岸去了。
⑤杜少卿在船歇宿。是夜五鼓,果然起了微微西南风,船家扯起篷来,乘着顺风,只走了半天,就到白河口。杜少卿付了船钱,搬行李上岸,坐轿来家。娘子接着,他就告诉娘子前日路上没有盘缠的这一番笑话,娘子听了也笑。   (节选自《儒林外史》,有删改)
【注】①麋鹿之性:指性格散漫,不受羁缚。②老父台:犹言“老父母”,旧时对地方官的敬称。③大老官:地主、财主。
请结合全文谈谈杜少卿的旅途为何如此困窘?
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③段画线处,杜少卿为什么不直言荐举之事,而只说“去看一个朋友”?(2)第④段画线处,韦四太爷得知杜少卿家产散尽却“大笑”,从这一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
小说第③④⑤段多次写到“风”,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有人认力,杜少卿这个人物带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清谈谈杜少卿人物形象特点并据此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1.

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

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

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D.

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2.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 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 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 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B. 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 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 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1.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汉学是什么
纪宝成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也最容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是比较清晰的,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开始形成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汉学,它的历史有700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也有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也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的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文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文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致"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 汉学虽然有容易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 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 "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2.

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西文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 "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C. 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 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3.

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治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 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 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 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4.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 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 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 汉学研究者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阅读下文,完成4-7题。(12分,每小题3分)
汉学是什么
纪宝成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也最容易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即:汉学就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是比较清晰的,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开始形成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汉学,它的历史有700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也有60多年的学术积累。
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也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的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文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文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致“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文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治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者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尽管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坟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基本装饰手法。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既体现了远古先民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1.

下列对"彩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彩陶是一种陶璧上有各种彩纹的远古陶器,其纹饰的特点有时作为原始文化类型划分的依据。
B. 彩陶是一种集实用、审美等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远古陶器,在中国原始文化遗存中具有代表性。
C. 彩陶是中国远古先民发明的一种带彩陶器,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
D. 彩陶是在素陶基础上发展而来后一种带彩陶器,体现了中国远古先民对美的追求。
2.

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化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展的状况。
B. 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特情境。
C. 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D. 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3.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不论先后,都经历过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中国是出现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
B. 中国的彩陶制作精美,文化信息丰富,出土数量众多,分布地域广泛,年代最为准确,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C. 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造型却颇具匠心,例如让编织纹和几何形纹的彩纹与底色相互衬托,产生出虚实相应的双关效果。
D. 与其他几类原始文化遗存相比,只有彩陶能同时为探索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等文明起源问题提供依据。
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也是其他经历过彩陶阶段的国家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B. 彩陶文化并非一种考古文化,因为从考古学来说,彩陶文化其实是从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
C. 彩陶的制作颇具匠心,体现了远古先民的审美追求,但它的制作主要还不是出于审美的需要。
D. 彩陶虽然是原始人类生产的一种器物,但它的一些制作经验却对后世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1.

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A. 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B. 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C. 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D. 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B.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C. 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D.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历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