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人体健康,需要吃些粗粮。玉米是营养成分丰富的优质粗粮,玉米中的主要成分见下表。
成分 |
蛋白质 |
油脂 |
糖类 |
水和维生素B族等 |
质量分数 |
约10% |
约5% |
约80% |
约5% |
(1)上表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有 类。
(2)玉米初加工可得到淀粉,淀粉属于 (填序号,下同)。
①.无机物 ②.糖类 ③.有机合成材料 ④.高分子化合物
(3)淀粉发酵可生产乙醇,乙醇是可再生能源。下列物质中________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①.汽油 ②.柴油 ③.天然气 ④.氢气
(10南昌市)20.(4分)已知A、B、C、D、E五种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1)如果A、B均为黑色固体,C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则E的化学式
是, 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
(2)如果C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A溶液与B溶液反应的现象是, 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以下是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三个实验,请分别回答问题。
(1)通过实验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热水,a、b、c处分别放有药品,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a与c对比;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①,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②。
(2)通过实验2可以测定③。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④的现象时,可达到该实验目的。
(3)通过实验3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隔一段时间后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⑤。
综合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⑥。(填①~⑥序号)
①实验1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②实验2中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③实验2若未达到实验目的,可能是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
④实验3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⑤实验3中的气球作用是收集产生的气体
⑥实验3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请根据以下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 ③ ,收集氧气可选用C装置或④装置,用该装置收集当氧气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_______⑤ ________后⑥ _。若选用D装置收集较纯净氧气的适宜时间是⑦(填字母)A.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 B.当导管口停止冒出气泡时 C.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
(3)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设计了有关气体的实验。气体的发生装置如右图所示。
A、此装置若用于制备氧气,应在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药品是⑧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⑨
B、 此装置还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请完成下表中的内容
仪器名称 |
分液漏斗 |
小试管 |
大试管 |
装置内的药品 |
⑩ |
大理石 |
11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相关性质 |
12 |
(4) 同学们探究B装置时,对此装置作了改进,改进的装置如右图(Ⅰ)所示。改后该装置的优点是13。
(5) 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
必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B装置应如何改进才符合要求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已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物质。
(1)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中,实验1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①;实验2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实验3中观察到的现象是③,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④。
实验1实验2实验3
(2)比较归纳是化学学习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C→CO2;CH4→CO2;
CO→CO2,通过比较归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⑤(填数字序号)。
①三种转化关系中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②三种转化关系中C、CH4、CO都能在点燃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碳
(3)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⑥(填数字序号)。
①有机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②Ⅰ、Ⅱ、Ⅲ中都消耗了二氧化碳
我国北方有许多盐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Na2CO3和NaCl,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Na2CO3), 夏天晒盐(NaCl)。Na2C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 ①______。
(2)t1℃时把10g Na2CO3固体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制得__②___的碳酸钠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人们冬天捞碱的原因是___ ③____________。
(4)将3克 NaCl固体配成15%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④mL(水的密度为1g/cm3)。在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时,如采用右图所示的方法读取数据(其它操作均正确),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⑤15%(选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