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题目。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由是感激 感激:
(4)及卒,如其所言 卒: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结合【甲】文,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请举出一例。
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倍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以头抢地耳 |
|
②长跪而谢之曰 |
|
(2)翻译句子。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列举三位“布衣之士”的目的是什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已,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奶,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选自《古文笔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注】骥:千里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
称:著称 |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喂养 |
C.才美不外见 |
见:看见 |
D.执策而临之 |
临:面对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已/而听于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①,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②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③,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④.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⑤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皆如此。
(节选自《墨子•法仪》)
【注释】①法仪:法规准则。②百工:从事各种行业的人。③矩:古代画方形的工具。④县:同“悬”,用绳子悬一重物以测定是否垂直的工具。⑤中:符合。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巧者虽不能中,依以从事,犹逾已。
(3)本文主要通过① 的事例(用原文语句回答),阐明② 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不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布衣:平民 |
B.以头抢地尔 |
抢:碰,撞 |
C.休祲降于天 |
休䘲:吉凶的征兆 |
D.长跪而谢之曰 |
谢:感谢 |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B.仓鹰击于殿上不义而 |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C.与臣而将四矣 |
呼尔而与之 |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以光先帝遗德 |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叙了唐雎为维护安陵国尊严进行外交抗争的故事。
B.选文第①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C.选文主要通过对唐雎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塑造他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形象。
D.选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富有表现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乙】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①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太史公曰: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③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危:正直。②衡:违背。③忻(xīn):喜悦,高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王曰:何坐 |
坐: |
|
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
诣: |
|
③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
事: |
|
④既相齐 |
相: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过王而行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C、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
策之不以其道 |
D、余虽为之执鞭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4)填空。
甲文主要通过 描写展现晏子与楚王的精彩交锋,在反击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时,晏子运用 的说理方式赢得胜利。
(5)根据甲、乙两文,简要概括晏子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