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口文化是人类在繁衍、生存、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对自身生产、抚育后代、婚嫁丧娶、道德教育以及人的族类、群落、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离娄上》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赵岐《十三经注》
材料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传统生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城乡居民普遍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和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的号召。201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农民当中逐渐形成,“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中国人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观念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公元1500年,伦敦的人口不过5万,1600年人口增至20万。1700年增至70万。1800年英国本土人口加上移民为2000万,英国人口快速增长。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英国由于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
材料四:毛泽东说:“……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增,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英中两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材料五: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五,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
(4)上述材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内史、纳言(即中书令、侍中)是为宰相,亦有他官参与。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其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知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亦汉行丞相事之例也。
请完成:
材料中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制度?它出现于哪一个时期?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两幅图:

图1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图2 北宋文官出行图
请回答: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期“常以列侯为丞相”。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不取于列侯之外。
——《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四: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
——《汉书·刘辅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及原因。
(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历史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材料二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5期)
材料三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 年第1期)
(1)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二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