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小题。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述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观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知此那!”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编类礼书,复留之会:恰巧,适逢
B.鲁曰:袭帕误耳让:谦让,退让
C.使者过,即令易去谢:认错,道歉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引疾:称病辞职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纳贡称藩不奉正朔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岛夷狡狯如此耶今其智反不能及
C.鲁复如此,文运昌乎皆出于此
D.舌为笔者曾得之也勇气闻于诸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3分)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二班
殷元礼,云南人,善针灸之术。遇寇乱,窜入深山。日既暮,村舍尚远,惧遭虎狼。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两人拱敬曰:“是良医殷先生也,仰山斗久矣!”殷转诘之。二人自言班姓,一为班爪,一为班牙。便谓:“先生,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殷喜从之。俄至一处,室傍岩谷。爇柴代烛,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计无所之,亦即听之。又闻榻上呻吟,细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问:“何恙?”牙曰:“以此故,敬求先生。”乃束火照榻,请客逼视。见鼻下口角有两赘瘤,皆大如碗,且云:“痛不可触,妨碍饮食。”殷曰:“易耳。”出艾团,为灸数十壮,曰:“隔夜愈矣。”二班喜,烧鹿饷客;并无酒饭,惟肉一品。爪曰:“仓猝不知客至,望勿以輶亵①为怪。”殷饱餐而眠,枕以石块。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天未明便呼妪,问所患。妪初醒,自扪,则瘤破为创。殷促二班起,以火就照,敷以药屑,曰:“愈矣。”拱手遂别。班又以烧鹿一肘赠之。
后三年无耗。殷适以故入山,遇二狼当道,阻不得行。日既西。狼又群至,前后受敌。狼扑之,仆;数狼争啮,衣尽碎,自分必死。忽两虎骤至,诸狼四散。虎怒大吼,狼惧尽伏。虎悉扑杀之,竟去。殷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日:“殷先生吃苦矣!”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妪也。”殷始恍然,便求寄宿。媪引去,入一院落,灯火已张,曰:“老身伺先生久矣。”遂出袍裤,易其敝败。罗浆具酒,酬劝谆切。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殷问:“前日两男子,系老姥何人?胡以不见?”媪曰:“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殷感其义,纵饮不觉沉醉,酣眠座间。既醒,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闻岩下喘息如牛,近视,则老虎方睡未醒。喙间有二瘢痕,皆大如拳。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始悟两虎即二班也。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輶(yóu)亵:不庄重,冒失。
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三年无耗耗:消息
B.遥见前途有两人,疾趁之趁:追逐
C.仰山斗久矣山斗:指泰山、北斗,在这里是对对方的尊称
D.殷戚然诉状,问何见识见识:见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骇极,惟恐其觉,潜踪而遁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①以此故,敬求先生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①计无所之,亦即听之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①两人问客何来,殷乃自陈族贯②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殷元礼在最后“始悟两虎即二班也”,其实文章在前文叙述时对“两虎即二班”已有所交代。请从下面各项中选出全部是作者所交代内容的一项()
①始见二班容躯威猛,似非良善②则一老妪僵卧,似有所苦
③二班虽诚朴,而粗莽可惧,殷转侧不敢熟眠④殷始恍然,便求寄宿
⑤虎悉扑杀之,竟去⑥已曙,四顾竞无庐,孤坐岩上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班虽为老虎,但他二人很懂得孝顺母亲,为了给母亲治病,特意到深山中去等候殷元礼。
B.因为二班是老虎所变,非常凶猛,不像良善之人,所以当殷元礼来到班家,见到二班的形貌后感到非常害怕,想快点离开班家。
C.殷元礼三年后再人深山遭狼围困时,偶然碰到二班,而被二班解救,表现了他们知恩图报的性格。
D.因为殷元礼曾救治过二班的母亲,所以老人非常殷勤地招待了他,并且故意喝多了酒现出原形,好让殷元礼知道自己是一只老虎。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亦避难石室,幸可栖宿,敢屈玉趾,且有所求。(4分)

(2)两儿遣逆先生,尚未归复,必迷途矣。(3分)

(3)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注],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节选自《新五代史·安重荣传》)
[注]藩镇:指总领一方的军府。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诘:追问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 /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
B.皆所以为天下计 / 高祖患之,为之幸邺
C.反意乃决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欲因以窥中国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A.天子宁有种邪 / 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 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 / 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 / 此晋万世耻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兴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粱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阳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粱。粱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赋》。会粱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②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英才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临邛,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③,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赀:通“资”,钱财。郎:郎官,是汉代的宫廷宿卫侍从之官。②缪:通“谬”,诈,佯装之意。③著:穿。犊鼻裈(kūn,坤):形似牛犊之鼻的围裙或短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赀为郎,事孝景帝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相如见而说之 图穷而匕首见
C.相如与俱之临邛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临邛令缪为恭敬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下列各组句子,表明司马相如“穷困潦倒却又志气不衰”的一组是()

A.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B.因病免,客游粱。 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C.家居徒四壁立。 虽贫,其人材足依也
D.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 买田宅,为富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他喜欢的是善于游说的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B.司马相如本来就多才多艺,在与卓文君的婚姻问题上,他主动出击,先是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继而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转达倾慕之情,最终成就了这段美满姻缘。
C.卓文君很喜欢音乐,当看到司马如喝酒、弹琴时,就心生爱意,以至私奔相如。在生活无着的情况下,她主动建议返回乡里,相如“酤酒”,“文君当炉”,不顾非议,以之营生。
D.对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问题,卓王孙始而大怒,有人劝说他,他根本听不进,后来,在一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之下,卓王孙承认了这门亲事,并心甘情愿地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8分)
(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分〕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2分〕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祎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我何罪?”后曰:“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存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詧曰:“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曰:“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曰:“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石食之赢。
(选自《新唐书·裴炎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不豫,太子监国豫:安乐,安适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讽:委婉地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顾:考虑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①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②刘祎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③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④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⑤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处官者,皆是类也。
(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而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示以为反,征系请室①,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王长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征,上因迁之蜀,槛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②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③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
注:①请室:汉代囚禁官吏有罪者的牢狱。②贲(bēn)、育:战国时勇士。《尸子》云:孟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战国策》曰:夏育,叱呼骇三军。③许由:相传尧要让与君位,他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盎遂不谢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①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①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②且陛下迁淮南王
D.①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②唯在陛下耳
下列各组中都能表明袁盎明义善谏的一组是
①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②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③盎遂不谢。       
④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⑤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        
⑥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
⑦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
⑧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⑤⑦⑧ D.②③④⑥⑧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认为绛侯是机遇巧合偶获成功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他有能力,却并没及时阻止诸吕为祸。
B.古代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绛侯和孝文帝都有做得失礼的地方。
C.在淮南王之死一事上,孝文帝后悔不听袁盎的多番力谏,以致酿成终生追悔莫及的憾事,只好将其三子皆立为王以补救过失。
D.袁盎虽出身卑微不堪,却最终成为名重一时的权臣。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⑵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