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题(两题任选一题)“放夏侯懋如放一鸭,而得伯约如得一凤”,这“一凤”是谁?请简述孔明是如何用计“得一凤”的。(《三国演义》)
对于要瑞珏搬到城外生产这件事,觉新、觉民、觉慧的行为和态度有什么不同?
下列各项中对《家》和《复活》的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使她伤心多次,又何止这一件事”。梅的死带给觉新很大的打击,觉新觉得自己亏欠梅太多,所以觉新在处理梅的后事时,包揽全部事情,因为这是减轻他愧疚的最后一次机会。 |
B.“他不再需要理性了,他不再听理性的呼声了。”高老太爷完全不听觉新的求情,一意孤行,扬言说觉慧到月底还不回家,就登报不承认他是高家子弟。而叫觉民代替他应承这件亲事。 |
C.聂赫留多夫在姑姑们家里度过的最后一天当中,前一天夜里的事在他的记忆里还很新鲜,他体会到他自己做了一件很坏的事,这件坏事必须弥补一下才行。为了弥补卡秋莎,他给了她一百卢布。 |
D.“她认出我来了!”他暗想。他仿佛觉得有人要兜头打下来,就把身子往后一缩。 |
玛斯洛娃在女掌班作证时,忽然把眼光转到陪审员这边来,停在了聂赫留朵夫身上,瞧了很久。聂赫留朵夫为此提心吊胆,可是玛斯洛娃并没有认出他来。
E.妓院的女掌班基塔耶娃打发一个法警给玛斯洛娃送来三个卢布,玛斯洛娃托一个押解兵用其中的二十戈比买两个白面包和一包纸烟,还找回了零钱。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止因老夫已危笃,朝夕难保;万望明公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第12回)
选段中的“明公”是谁?“受取徐州牌印”的经过如何,请简述。
文化经典阅读
(孟子)曰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
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①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弈不为拙射变其毂率②。君子引而不发③,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毂率拉开弓的标准③引:张弓。发:发箭请简要说说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弈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什么?
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子下》)
[注]与国:盟国请概括出当时的“良臣”常具备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哪些才能?
选段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