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 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卜地官山之阴卜地:选择地点 |
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受业:传授学业 |
C.俾无有所与俾:使 |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植:培植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 )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
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
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
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⑵ 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⑶ 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飞应募。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瞋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玠素服飞素:向来 |
B.帝初为飞营第营:营造 |
C.课将士注坡跳壕课:督促 |
D.使飞得志使:让 |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能表现岳飞“文武全器”的一组是
①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②战开德、曹州皆有功③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④善以少击众⑤猝遇敌不动⑥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
A.②④⑥ | B.①②③ | C.③⑤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飞的名字与他出生时有大鸟在房屋上飞鸣有关,少年岳飞,沉默敦厚,读书勤奋,膂力过人。 |
B.岳飞入伍建功后,宗泽很欣赏他的勇气和才华,因此授予他作战阵式图,但 ,岳飞表达了自己对作战的独特理解。 |
C.岳飞不仅能征善战,体恤士卒,军纪严明;而且孝敬母亲,听人劝告,不贪 享乐,不图名利,但终因忠介不屈遇害。 |
D.作者以刘宋杀檀道济类比宋高宗杀岳飞,叹息高宗放弃中原,自毁万里长城,替岳飞鸣冤叫屈。 |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
②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各有好尚:兰苣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遂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同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曹植《与杨德祖书》)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子思①论
苏轼
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注] ①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②夫子:指孔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由:照着去做 |
B.皆务为相攻之说务:致力。 |
C.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微:轻微。 |
D.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是:认同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
B.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
C.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
D.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夫子之道“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可见其对孔子推崇备至。 |
B.苏轼认为诸子为名,喜立新论,造成文坛争论混乱的局面,可见他对所谓异端思想持批判态度。 |
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 |
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3)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朱公①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欲自杀。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庄生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后复归,勿动。”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②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有删改。)
【注释】①朱公: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②三钱:这里指钱库。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公长男固请欲行固:坚决地 |
B.庄生家负郭负:背靠着 |
C.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论:定罪、判罪 |
D.寡人虽不德耳德:道德 |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然以廉直闻于国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
C.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D.若自入室取金若知我不降明 |
下列句子全都能直接表现陶朱公长子“奋其私智”而最终导致事败的一项是
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欲自杀。
②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③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④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⑤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
⑥吾固知必杀其弟也。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③④⑥ | D.④⑤⑥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公嘱咐长子送千金任凭庄生处置,千万不要与庄生发生争执,是因为他知道庄生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
B.庄生虽然家贫,却廉洁正直,他收下朱公长子送的黄金,并非贪财,只是想表示自己的诚信,等事成之后再还给朱公。 |
C.朱公长子认为楚王行大赦,弟弟本来就可免罪释放,与庄生没什么关系,不必白白浪费千金之资。 |
D.朱公当初之所以要派小儿子而不是大儿子前往营救二儿子,是因为他对两个儿子非常了解,正所谓“知子莫若父”。 |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你是否赞成本段文字中孔子的观点?请联系实际作简要论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答秦太虚书苏轼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吾侪渐袞,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谪居无事,颇窺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祿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賊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刪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喻:开导 |
B.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度:估量 |
C.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朔:农历每月初一 |
D.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惟:希望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B.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吾尝终日而思矣 |
C.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给秦太虚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记述了自己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给人以亲切之感。 |
B.苏轼向道观借了三间房,准备到那里闭门静修四十九天,用道书方士所说的方法静心养生,并让秦太虚也注意修炼身性,关心备至。 |
C.苏拭十分赏识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努力去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感情极为深厚。 |
D.在黄州时,苏轼虽然经济拮据,生活俭朴,但他并不显得消沉,而是随遇而安,他时常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充满生活情趣。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
②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