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2007年6月22日,来自全国33所重点大学的48个环境保护组织逾1000名学生代表参加了由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西安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举办的“我们一起走向未来——保护地球上最后一头大象暨全国高校大学生爱护动物行动宣言发布仪式。”同学们从古至今,由多变少的足迹提醒人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种正在消亡,人类不应该孤独的走向未来。同时同学们还希望告诉人们,人类不应该让这些濒危的动物只变成历史的画片,保护动物并和它们一起走向未来是人类的历史责任。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学生们这一行动表明了他们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2)全国高校的学生为什么要发起这一行动?
(3)如果要你写一个爱护动物行动宣言,你准备写点什么?
2014年1月,江苏省无锡市中心的一块LED户外广告屏上正滚动播放一组“老赖”信息,公布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广告牌位于无锡市中心三阳广场的百盛商场外墙。记者看到,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失信被执行人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码、执行法院、执行标的、失信情形以及执行依据文号等。其中,老赖正面照片、姓名、欠款额还被放大处理。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张淼表示,这些被晒的失信老赖有的是“拒不履行,拒不出现”,还有的“有能力而拒不履行”,有的虚假申报财产等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无锡中院做法有何重要意义?
(2)作为中学生,请你结合日常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诚实守信?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材料二:以法治建设推进社会诚信建设。虽然我国相关法律中都有关于社会诚信的规定,但社会诚信领域的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致使一些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立法、司法、执法、普法等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法治建设。
(2)阅读材料二后,有人认为只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就能推进社会诚信建设。请你评析这一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依据上述材料,某校学生会正在举办一期板报。请你参加进来,完成下列任务:
(1)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国家重视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从国富到民富,国家如何做?
(4)请你为就业、收入、社保三项民生改革举措分别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4年6月30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对徐才厚严重违纪案的审查报告》,并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决定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及问题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会议认为,对徐才厚严重违纪问题的查处,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鲜明态度,表明了我们党坚决反对腐败、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全党全军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务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谈看法】中共反腐大戏连台,“打虎”行动正在深入“虎穴”,“大虎”、“群虎”一起打。这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治国方略和法制建设的哪些观点?
(2)【做宣传】反腐败,无疑是“十八大”后最惹人眼球的国家政务焦点,种种迹象显示,遏制腐败蔓延势头成为中央的重要任务和工作目标。请你围绕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拟定两条活动标语。
(3)【下决心】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三个“依然”来形容腐败形势,即“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作为中学生,今后你应怎样为抵制腐败现象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3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表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1)问题探究——有同学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之所以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行为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认为只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你、我、他的积极参与。你认为自己应该参与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