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11分)
苏轼抄书
陈鹄
朱司农载上①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未识司农公。客有诵公之诗云:“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东坡愕然日:“何人所作?”客以公对,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
  异日,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②日课,失去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义。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新仲③尝以是诲其子辂。
【注释】①朱司农载上:朱载上,北宋时人,司农是他的官职,曾在黄冈任学官。②了些:了结。③新仲:朱载上的儿子,下文的辂(lù)是他的孙子。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 时东坡居黄                (2) 偶一日          
(3) 则业已通名                  (4) 新仲尝以是其子辂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东坡愕然日:“何人所作?”客以公对。
名震古今的大学问家苏轼竟然还要每天做“抄书”这样的功课,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臣本布衣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上选人多诈冒资荫: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兴衰之理。甲文中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有何用意?
甲文第二段引出的一个成语是:;此成语的意思是:
简要分析唐太宗的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
(1)必以:(2)忠之也:(3)公将之:(4)望其旗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文中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写出两点即可)
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人不知而不学而不思则
译成现代汉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文中有些词语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本文中孔子的哪句话?
用一个成语概括选文最后一则的意思。
从这六则论语中,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治学态度?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也()(2)教然后知()
(3)然后能自也()(4)此之谓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分一处)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2)其 此 之 谓 乎
本文的中心句是:
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妙手回春 B.暮然回首 C.回复短信 D.回环往复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山僧智仙也 吾欲南海,何如
B.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其一处
C.而往,暮而归 有时发白帝,暮到江陵
D.晦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察秋毫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