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⑴世耕 (   )    ⑵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
舅家见之 (   )    ⑷稍稍宾客其父(      )
翻译划线的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      )

A.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B.未识书具
C.对镜花黄 D.出门看

从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在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影/布石上 B. 无/丝竹之乱耳
C. 盖竹/柏影也 D. 余/因得遍观群书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隶而 者(随从) B. 余强饮三大 而别(白酒)
C. 乃记 而去(代词,指这里的情景) D. 其境过清(因为)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①段用"青树翠蔓",写潭四周树木的色彩,"青""翠"都有"绿"的意思,有重复啰嗦之嫌。
B. 选文第③段巧妙设喻,写了小石潭源头远、岸势曲折的特点。
C. 选文第④段描绘了小石潭寂静寥落的环境,是作者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其遭贬后忧伤心情的流露。
D. 选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

选文第②段写了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分析它们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8分,每小题2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 心之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⑶ 以其境过⑷ 乃记之而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2段写游鱼和潭水。描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描写潭水,抓住了潭水的特点。
作者游览小石潭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许昌①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②,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下文“同里”也是地名。②驯谨:顺从而谨慎。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富人病死()(2)孝基使灌园()
(3)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对划线句“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得到灌园来获得食物,就很幸福了!
B.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获得饮食,就很幸福了!
C.如果得到灌园来获得饮食,就很幸运了!
D.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获得食物,就很幸运了!

你认同张孝基“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的做法吗?从中可以看出张孝基是一个怎样的人?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既克,公问其
B.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百里奚举于 /门庭若
D.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再写一个事实论据。(所写事实论据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自延复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哂: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解释下列字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要 (2)不足为外人道足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4)或请重法以禁之 或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出桃源中人热情好客?

根据这两则选文提供的内容,说说为什么桃花源人不愿意离开他们现在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