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课内文言文,完成完成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 余一小舟(      )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   )
(3)余强饮三大而别 (     )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有什么表达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
苏轼治西湖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
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浚:疏浚②堰:堤坝③芟(shān)删除杂草。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民于水(充足) B.为民大(担忧)
C.以为湖水畜泄之(分隔) D.杭人为“苏公堤”(称)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民殷富夫不能游堕事 B.植芙蓉、杨柳喜洋洋者矣
C.以力复完六井之游将自此始 D.民大患卷石底以出,坻,为屿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2)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卓著,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阅读文言语段《蒲松龄著书》,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蕴藉。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①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节选自清•邹弢《三借庐笔谈》,有删改。)
【注】①落拓:贫困失意,景况凄凉。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③淡巴菰:烟草。④蒇(chǎn):完成。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相 传 先 生 居 乡 里
翻译下列句子。
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聊斋志异》“笔法超绝”的原因,请你概括出两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予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 B.不可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乃记之而则有国怀乡 D.水尤冽以其境过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百废兴具:通“俱”,都。 B.犬牙差互犬牙:狗的牙齿。
C.怡然不动饴然:呆呆的样子。 D.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写文章。

下面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远眺洞庭湖时,往往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B.《小石潭记》第一段通过移步换景来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岳阳楼记》本是范仲淹应滕子京要求而作,文中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置个人之荣辱于身外的高尚情怀,同时也饱含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之意。
D.柳宗元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以其境过清”正是作者内心被贬的失意与。抑郁之情的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4)
疑质理:获有所闻:
善:则学岂可以少哉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宋濂求学与王羲之学书的“吃苦”精神各表现在哪里?(摘文中原句回答)你怎么看这种学习精神?(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写出本文所出的三个成语。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由。
文章为什么要以人们未能找到桃花源结尾?谈谈你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