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珊•安东尼》选段,完成文后题目。(11分)
就在1872年那个重要的日子,她和她忠实的追随者们第一次投下了她们选举总统的一票。尽管投票站的男人们在那一刻受到了触动,但他们的思想并未因此而开放。几天后,苏珊即遭逮捕,被带到法官面前,她被指控非法进入投票站。
“你如何辩解?”法官问道。
“有罪?”?苏珊喊道,“难道努力推翻你们男人加在我们女人身上的奴役,是有罪?难道让你们明白我们女人对这个国家来说同男人们一样重要,也有罪?难道努力提高妇女地位让你们男人自豪地看着自己妻子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还是有罪?”
当法官还未从这一阵突然袭击中缓过劲来,她又接着说:“但是,尊敬的法官大人,难道违背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是无罪的?宪法中说,任何人不得被剥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平等权利!”她大声疾呼,“难道,只让你们男人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利,拥有选举你们自己代表的权利,拥有只让儿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难道这能说我们女人也拥有平等的权利?你们,你们目光短浅的男人,已经成为自己母亲和妻子的奴隶主!”
法官被镇住了,这些观点在他面前从未被如此有力地表达出来过。“但毕竟法律还是法律!”法官说话时毫无底气,“我不得不罚你一百美元。”他说道。“我不会给的!”苏珊•安东尼说道,“记下你的话,法律会改变的!”说完,她大步走出法庭。
“要不要追上去,把她抓回来?”书记官问法官。
“不用了,让她去吧,”老法官回答道,“我害怕她是对的,害怕不久法律就要改变。”苏珊依然遍游美国各地继续宣传自己的改革主张,在每一个落脚之地,在每一份宣传册中,呼吁提高妇女地位。苏珊·安东尼的罪名是什么?
面对苏珊·安东尼的责问,法官的表现怎样?
苏珊·安东尼是从哪几个方面为自己辩护的?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说苏珊·安东尼的辩护为什么会能镇住法官?
为什么老法官说“我害怕她是对的,害怕不久法律就要改变。”?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诗中有画不是图
①我们常用“诗中有画”来形容那些形象生动的诗句。于是,有人喜欢辅以图片来帮助理解诗歌。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配上庐山瀑布的图片,把凝练的诗句具体化,把文字的表述形象化。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可能滞于肤浅,不能切实有效地理解诗作。这里,我们或许错误地理解了“诗中有画”的本意。因为,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②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诗中有画”一话的出处来看。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字面义上,苏轼的确是形容王维的诗绘声绘色,吟罢让人置身画中。但实际上,苏轼眼中的画不是西方绘画,更不是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而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绘画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上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的是精神、内蕴、风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诗中还是画中,景物早已不是自然之景,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理趣和气韵。可见,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常”。
③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前面谈的是古典诗,再来看现代诗中的“画”;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全用“绘画美”来形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诗中所写的“云彩”“波光”“金柳”“青荇”包含着诗人特别的情感,这是多么真实、精美的图片都无法取代的,因为诗中之景不是一般的景,而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心与物的融合与统一,这些意象的交织,其同构成了康河河畔静谧秀美的风光,同时蕴含着诗人对景物的陶醉、对人生理想的逐梦和对离别时分的留恋,即便是单一的意象,也远远超越图片的信息量。在这首诗中,由多个意象共同构成的动人意境,其表达效果,图片就费难以企及了。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春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事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足“不走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⑤综上所述,当我们说“诗中有画”,是说这首诗具有自成的艺术境界,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诗就看到了真实的景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
A |
分析论述 |
从“诗中有画”的出处,分析出苏东坡所说的画应指传统的中国画。 |
B |
|
得出结论 |
C |
(3)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
B.“云彩”“波光”“金柳”“青荇”是蕴含诗人特别情感的形象。
C.《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绘画美”艺术特色的现代诗歌。
D.面对着庐山瀑布,李白和张继有着完全相同的体验和感受。
(5)请赏读《新月》这首小诗,并结合“阅读提示”。写出你看到的“图”和“画”分别是什么?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何其芳《新月》)
阅读提示:这首小讲,借助“新月”“小桥”“花香”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图”是:
“画”是: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赶鸟的孩子
晓寒
①有时候,我似乎回到了过去,又成了那个赶鸟的孩子。
②老屋对面有一块菜地,那是一家人的菜篮子。从夏往秋走的时节,母亲会在那里陆续种下萝卜、白菜、青菜,还有香菜和蒜。秋渐渐转深,第一场霜降临。到处一片白,看上去毛茸茸的,似乎透着丝丝暖意,其实寒意已越来越重,风一天比一天凌厉。但菜地好像忽略了寒冷,萝卜缨子似涨潮般覆盖了裸露的泥土,青菜向着天空举起长长的叶子,顶部绑着一根稻草的白菜,身子也一个劲地胀起来。那旺盛的绿色,像一片浓缩的春天。
③这时候,一群鸟如约而来,有二十多只。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腹部有一小块黑色,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它们盯上了我家的菜地。
④起先,母亲并没怎么在意,说弄个稻草人吓一吓吧。父亲费了番心思,稻草人弄得有模有样,戴了帽子,穿了衣服,一只手里还举着根细细的竹竿,竹竿另一头吊着块小石头,风一吹来回摆动,像谁的手在不停地挥舞。刚开始似乎管点用,那群鸟围着稻草人飞来绕去,就是不敢落下。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群鸟过后,菜叶到处是洞,七零八落。
⑤【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假人没用,母亲就催我“亲自下场”。我很乐意领受这个任务,就赶个鸟嘛,又轻松又好玩,比在家扫地或去外面扯猪草舒服多了。我在屋角的竹林里折了根竹丫抓在手里,满怀信心地去了菜地。
⑥我刚一出现,它们就发现了我,呼的一下全飞走了,落在旁边的一棵枫树上,冲着我叫个没停。我心里高兴,它们到底还是怕我的,果然不用费什么力气。我朝它们挥了下手里的竹丫:你们就大声地叫吧,我来了,再也别想吃我家的菜了。
⑦菜地狭长,有好几十米。那群鸟叫了一会,见我没有进一步行动,便从树上飞下来,到菜地的另一头啄食菜叶。它们扇动着翅膀,边吃边唧唧喳喳地叫着,我不知道在说什么,但那声音听起来充满了快乐,像在庆祝什么,又像在向我挑衅。我挥动起竹丫,嘴里吆喝着追了过去。它们见了,呼的一声,一齐飞回到枫树上。我刚喘口气,它们又伺机飞向菜地的另一头。我只能左追右赶,像在和它们做一场游戏。
⑧霜还没有化,风一阵比一阵硬,但我的额头上还是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折腾了一阵,我累了,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我随手抠了把泥土,朝那群鸟扔去。泥土像雨点一样落下,有些落到它们身上,它们抬起头对着我喳喳地叫了几声,声音干燥,好像比我还气。
⑨那段时间,我天天守在菜地里,一边徒劳地追赶那些长尾巴的鸟,一边想着该如何对付它们。我烦它们,把我家好好的菜弄得乱七八糟;我知道,它们可能也烦我,我的到来,阻碍了它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绿色的盛宴。在这场拉锯战中,我和这群鸟儿不知不觉成了敌人。
⑩我把这事跟哥哥说了,哥哥帮我出了个主意。他说,抓两把谷,拌上农药往菜地里一撒,那些鸟儿一个也逃不掉。我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简单省事,一了百了。
⑪可不知怎的,事情被母亲知道了。母亲指着我俩厉声责问,声音比哪一次都大:它们就吃了一点菜叶子,赶一赶就行了,你们却想下这样的手?鸟的命也是命啊!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
⑫我俩低着头杵在那里,别说回话,连大气都不敢喘。停了一会儿,【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⑬事后才知道,最后那句是母亲的气话。第二天一早,她拿着镰刀去了菜地,一连干了好几天,在菜地里支起一些树枝,树枝上面搭满了荆棘。那群鸟照旧来,只是没原来那么放肆了,它们虽然胆大,但也不敢钻到那些荆棘里面去。
⑭再后来,我们搬走了,老屋也拆掉了,那片菜地成了荒地,那群鸟儿也不知所终。但母亲的那番教训,这么多年始终在我脑海中,不时浮现,难以忘记。
⑮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又看到了一群同样的鸟,鲜红的嘴和爪子,拖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哥哥家菜地的上空盘旋。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选文第④﹣⑬段,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赶鸟”这事件,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父亲做稻草人吓鸟,被鸟识破。→① →“我”和哥哥准备药鸟,母亲责问。→②
(2)选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可没过两天,它们就识破了这个招数,把稻草人晾在一边,毫无顾忌地飞到地里大快朵颐。
(4)请分析选文第⑧段中“我生自己的闷气,也生那群鸟的气”的原因。
(5)品析选文第⑪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和哥哥一下子蒙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会招来母亲的盛怒。
(6)选文第⑤⑫段中A、B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
【A】看到好好的菜被鸟糟蹋了,母亲心疼不已。
【B】母亲对我说,你也不用去管了,菜叶子吃光了算了。
(7)选文结尾写道:“我相信,这就是我赶过的那群鸟,它们至今还快乐地活着。”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全民阅读 共享书香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以“读辽宁,爱辽宁”为主题的辽宁省第九届全民读书节正式开幕。与往届相比,此次开幕式首次采用“云”开幕形式,在全省14个市的官方视频账号联动直播。
阅读点亮人生。书香润泽心灵。近年来,我省致力于书香辽宁建设,营造出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读书节期间,主办方将联合省内部分实体书店,向读者提供各类热点图书书单。
(选自《辽宁日报》)
【材料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学人荐书
书籍中的人生、思想和知识,绝非任何个人经历和经验可以替代:书籍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丰富人的自我认识和存在感﹣﹣这便是好书何以为人的良师益友的根据。
推荐阅读:《少年读中国简史》《新中国极简史》《学者的人间情怀》
﹣﹣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梁晓声
读书养静气,读书有底气,读书生勇气。
推荐阅读:《论语》《红楼梦》《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中国民族大学教授 蒙曼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5G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并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对技术推动下的数字阅读有了更多体验。
对于一些热衷数字阅读的人来说,如果电子阅读器不再只显示黑灰白三色,而是呈现更加丰富的色彩。阅读体验会大不一样。如今,这一愿望已经不难实现。2020年3月,国内某电子书阅读器品牌发布一款彩色墨水屏电子阅读器。这款阅读器可显示4096种色彩,可以更好地阅读儿童绘本、艺术画展,带图解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等。
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电子阅读器阅读、听书、AR互动等阅读形式发展迅速,让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选自《人民日报》)
(1)对以上四则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2020年,辽宁省第九届全民读书节开幕式首次采用“云”开幕形式。
B.据调查,全国人均图书拥有量2017年是6.49册,2018年是6.85册。
C.梁晓声认为,好书能丰富人的自我认识和存在感,能成为人的良师益友。
D.数字技术,电子阅读器阅读、听书、AR互动等阅读形式,让读书更生动。
(2)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呈现出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二】【材料四】回答。
(3)在辽宁省全民读书节期间,某班级召开了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讨论会。请结合以上材料,补全下面的讨论发言。
主持人:同学们都想多读几本好书,但书店和图书馆的书大多了,不知道怎样选择,大家能提一些建议吗?
晓慧: 。
佳明:晓慧说得很好,我还有一个建议, 。
主持人:感谢两位同学的发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______.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项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
(3)请为选文第③段横线处补充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
(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A】据统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约消耗700~800千克石英砂、100﹣200千克纯碱和其他化工原料,合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要用去1.1~1.3吨原料,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煤、油和电。更麻烦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有研究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的自然降解时间可长达4000年。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降解速度实在是太过漫长。【B】另外,玻璃容易破碎,一旦有人或动物试图吞下或舔食玻璃碎片上残存的食物或饮料,就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C】由于玻璃制造和加工等原因,废玻璃中一般含有锌、铜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材料二:
①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成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回收利用废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每回收利用1吨废玻璃,可以节约0.5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采用这种处理方式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容器方面,如啤酒瓶、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啤酒为例,重复使用一个啤酒瓶所节省的能源可使40瓦的灯泡持续亮4个小时,据了解,目前,占玻璃包装容器产量1/3的包装瓶能够被重复使用,我们必须清出当前所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玻璃厂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废玻璃这一原料资源,不仅可节约能源及纯碱,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计算显示,当所用碎玻璃含量古配合科总量的60%时,可减少6%﹣22%的空气污染,并节约6%的能源。
②对于绝大多数废玻璃来说,若要在“来生”重新以玻璃的面目现身,并不像那些废啤酒瓶或是汽水饮料瓶一般“幸运”,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洗心革面”,甚至还要回炉“锻炼”一番。
材料三:
①英国、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玻璃生产企业和城市居民点及其他社会公共场所设置成玻璃回收集装箱,进行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英国于1977年底建立了玻璃再生中心,以增大废玻璃的利用率。在德国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商店、工厂、酒吧和其他地点,共设置了5000多个回收集装箱。瑞士在其1100多个大小城镇进行定期的废玻璃回收工作。
②几十年来,欧洲多国实施的废玻璃回收计划成效显著。2012年,欧盟对65%的玻璃包装进行了回收,共有255亿个玻璃瓶和玻璃罐被回收,且回收率稳步增长,比利时和瑞士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欧盟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甚至出现了种能自动分拣各色玻璃的智能玻璃回收箱。如按2001年的回收量推算,西欧每年节省46%以上的玻璃原料,在能源节约方面相当可观,因为每回收1吨废玻璃,可节约100千克燃料,而且可减少石英砂的用量,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选文有删减)
(1)材料一中A、B、C三处说明顺序不合理,请排列出合理的顺字并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第②段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为什么?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说明内容。
(5)选出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
B.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可以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C.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对废玻璃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D.几十年来,欧盟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促进了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