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捷克人宁愿让他们的国家在一场摧毁欧洲的大灾难中灭亡,而不愿做出重大让步……我们的文明是由欧洲文明融合而成……我们不能坐视欧洲文明走向末日,而不做出阻止它的毁灭的最后努力……为了促成希特勒的另一次胜利而出卖一个小国。我将毫不犹豫接受责骂。
——摘自美国驻巴黎大使布拉特给罗斯福总统的信
材料二 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想到700万年轻人没有能享受青春年华、1300万人死亡和伤残以及那些身为父母和儿女的人所经受的折磨的时候,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正是这些想法使我感受到,我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爆发大战。
——摘自张伯伦《寻求和平》
材料三 我们已经论证了一个民主国家和一个极权国家之间达成圆满协议的可能性,我本人真不明白,为什么不该重提这种经验呢?
希特勒先生曾提签一项海军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德国舰队将被限制在一个双方一致同意的水平上,同英国舰队在数量上保持固定的比例……它表明德国和我们自己有可能在对于双方都生死攸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
——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文件和材料》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导致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2)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3)阐述上述二人观点的依据。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莫高窟 “耕作图”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材料二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 - 1800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请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1500年前后,近代社会的曙光已出现,世界逐步走向一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
材料2:下图为两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
材料3: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请回答:
(1)材料l中的历史现象与哪件事情有关?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
(2)材料3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所处的地位如何?这种地位形成的关键是什么?(4分)
(3)材料2中的部分工业成果与材料3反映的现象有什么关系?(2分)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3分)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K
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l一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一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 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内部原因。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4)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
请同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4分) 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哪些?(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