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1)材料一中的现象是什么历史事件产生的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2)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见下图)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促进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的因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两伊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2)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经济方面的“变动”。
材料三 在现代化的每个阶段中,只能解决一个或者两个当前的主要任务……许多阶段连贯起来,逐步地解决了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各种障碍,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前进的历史运动。
——戴逸《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3)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准确。)

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0 年投入运营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使越来越多人了解蒸汽动力的巨大优势,铁路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怪物,乘坐铁路逐渐成为一种享受,当时有人写道:“如此快的速度,使得教授和艺术家们周一还在利物浦做演讲,周二就到了曼彻斯特。”在铁路最初发展的几十年里,英国政府秉承了一贯自由放任的原则,并未对铁路加以干涉,然而随着1836 —1837 年的铁路疯狂建设,开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国内铁路线分布严重不均,并且存在着安全隐患,铁路仅仅成为富人出行的工具……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西摩尔条例、格莱斯顿补充条例,这两项条例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英国铁路健康有序的发展。
—— 刘佳《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铁路的发展》
材料二

文学作品
历史文献
图像资料
滇越铁路这条大动脉,不断地注射着法国血、英国血……把这原是村姑娘面孔的山国都市(昆明),出落成一个标致的摩登小姐了。(据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1931年)
铁道改变了沿线的面貌,个旧成为“锡都”。到1922年,昆明开办现代工厂55一家,均通过滇越铁路引进机器设备。云南猛然间变成了我国工业文明的前沿。(据张长利《滇越铁路》)

为保卫滇越铁路中国段支线等的安全以及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美国空军志愿大队(飞虎队)1941年12月起来华正式作战,图为飞虎队员携带的条幅,上有“洋人来华助战,军民一体救护”等字样。

(注:滇越铁路1910年正式通车,是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后修建的,连接越南海防和云南昆明。)
材料三 从1955年起,京广铁路开始修建复线,至1988年,全线宣告完成全部复线的建设。经过多次提速后,自北京至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2005年6月,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始建设,于2009年11月全线建成,建设工期用了4年半,设计时速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全程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到2012年,待京广高速铁路北京-武汉段全线建成后,北京至广州全程运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
——《楚天金报·三条粤汉铁路见证巨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时期铁路建设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指出滇越铁路的历史作用,并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分析滇越铁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80年代以来京广铁路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原创)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在四川建立统治地位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大幅度增产,经济作物产量增加,井盐、制茶、陶瓷业皆有发展,商品经济逐渐活跃。重庆地处川江(长江宜宾到宜昌段)枢纽,川江主要支流嘉陵江、沱江、岷江流域都是粮、棉、糖、盐产区,汇流而下,集中重庆再转运汉口。到乾隆初年,重庆已是“商贾云集,百物萃聚”。
——摘编自《近代重庆城市史》
材料二重庆城市的近代化过程,是从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开始的。《烟台条约》有关川江门户宜昌开为商埠,重庆府可由英国派驻寓官查看川省英商事宜的规定,实现了英国开放重庆的第一步。1890年,中英《烟台续增专条》正式规定了“重庆即准作通商口岸。”经过一段时间准备,1891年3月,重庆正式开埠,向世界市场开放了。洋领事、洋行、挂洋旗的木船和乘风破浪的轮船越来越多,洋货输入量越来越大,作为工业原料的土特产品输出也越来越多。
——摘编自《近代重庆城市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紧急状态下不得不动员沿海及沿江的工厂大批内迁。据统计,抗日战争中沿海及沿江地区大约有1000万人先后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其中有700万人迁移到四川,有100万人以上人员迁移到重庆及其附近沿江地区。有400多家工厂迁渝,加上为适应战时需要新建的一批工厂,使重庆全市工矿企业增至1690家,占当时“国统区”工厂总数的1/3,形成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最重要、最集中的重庆工业区。
——摘编自《近代重庆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重庆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晚清时期重庆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工业发展的历史作用。

在近代英国,其经济思想和经济决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其经济发展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些国家,允许它们全体人民经营殖民地贸易。母国人民,得从母国任何港口,与殖民地通商,除了海关的一般证件外,不需要任何特许状。……在这样宽大的政策下,殖民地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售卖他们自己的生产物,购买欧洲的商品了。……但英国对其殖民地贸易所采用的宽大政策,大体上限于原料或粗制品的贸易。至于殖民地产物更精致的加工,英商和制造者要自己经营,并请求国会,以高关税或绝对禁止,使这些制造业不能在殖民地建立。
——亚当·斯密《国富论》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经济思想,并评析该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欧洲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不仅是实践天赋人权的途径,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手段。最大特点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这与前工业时代,尤其是中古封建社会凭借权力、习俗和经验来操控经济体系完全不同。经济自由主义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取向。
——摘编自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经济自由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以英国为例,概括“经济自由主义影响了政府的政策”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不能把英国和社会主义混为一谈。只要我的身体条件许可,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我有力量,我就绝不会把英国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它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被国有化和政府控制着、统治着的话,是不可能繁荣兴旺的。
——撒切尔夫人1975年布莱克浦保守党年会演讲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撒切尔夫人讲话的经济背景,并简述当时的英国政府为防止“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对策。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及其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倾,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主要阶级力量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